□王凌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对于位置偏远的乡村来说,如何做好引才、留才文章,让乡村振兴接通人才“活水”,是需要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先后实施“双招双引”“雁归来工程”“万名学子回归工程”等,从提升现有人才水平、大力招才引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等方面着手,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引才的关键是要“筑巢”。
人才作为社会个体,需要考虑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等生活问题,只有“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为了吸引人才,近年来,各地提供了诸多的优惠政策。比如,杭州市为高端人才分层次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精细服务;济南市对于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补贴;江西省对于引进的院士给予千万元项目资助和百万元安家费等,一系列的温情政策,彰显了留人的决心。
当下,面对乡村人才缺失的现状,只有拿出真务实、“真解渴”的方法,才能让人才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尽其所能在广阔乡村放手耕耘、大展拳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提质”。
引才,要因地制宜。《山海情》里的农技专家原型林占熺,就是针对闽宁对口扶贫,专门研究在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推广菌草技术的农林专家。在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他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当地“就地取材”,“以草代木”培育了菌草技术,让菌草成为当地的“致富草”“幸福草”,不仅减少了毁林伐木的资源浪费,还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帮助宁夏西海固上万名农户摆脱了贫困,带来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
引才,要按需而引。不同地区资源不同,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引进人才要有的放矢,不能为盲目追求数量或者学历,而忽视基层发展的真正所需。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需而引,提前摸排调研掌握基层一线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数量和发展导向,根据实际和短板、产业需求,配套和落实急需人才引进政策,让引进的急需人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实现“救急”又“解渴”。
人才引进是“第一步”,用好人才是“关键一步”。把政策、资源、技术、资金、项目向需要地区倾斜,引可用之才,用可塑之才,让“人才”“振兴”双向奔赴,才能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