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豫南和江南 历史的情牵


——浅谈陶渊明与孟氏

江力

我近几年一直在关注和走访整理百年前信阳往江南移民的史事,并由此上溯到更早的两地亲情交往,发掘了战国时春申君在江南的早期开发、明代光州人喻时、石拱极在苏州吴江任职时的突出贡献。这几天翻阅故纸,再读陶潜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是他为已故姥爷孟嘉所写的传记,也记载了豫南与江南的历史渊源。

说到陶公,世人皆知,也是我最喜爱尊崇的历史名人。最初知陶公是50年前背诵毛主席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从诗的注释中了解到,陶公曾写过《桃花源记》,勾画出人间难寻的乌托邦。真正熟悉并认同他,还是解甲归田、脱离世务之后,身心放松地去体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我对这篇传记之所以有浓厚兴趣,还是与罗山有关。

传记开篇即点出传主: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鄳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马(另有司空说)。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又说阳新)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

简短文字就把孟宗、孟嘉的辈分、祖籍地、迁徙地、安葬地交代清楚了。晋史中也大略是这样记载。

就一个不好辨识的“鄳”字(读音萌),真蒙倒了不少人,还造成较大歧义,因不常用,电脑难打出,为文者又不愿深究,百度上多半就成了“鄂”字,虽说孟氏家族迁徙于鄂,但这也不该对经典古文乱改字意。三国时还有一人,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其实都是指今信阳罗山,此地汉时为江夏郡鄳县。费在庙仙竹竿河边费家湾,孟在淮河边的尤店钓鱼台,费到西南蜀国,孟到东南吴国,皆为重量级人物,青史留名。

陶公少年即有大志,又特立独行,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都是有来历的。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人,一位是他的太爷爷陶侃,史书说他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陶侃从一介寒士做到了能影响东晋政局的风云人物,是陶家族的顶峰。这样一个曾祖,无疑给陶渊明带来巨大的骄傲和憧憬,增强了少年心中的雄心壮志。

另一位就是陶公的姥爷孟嘉。孟嘉是东晋名士,世代以德行著称,在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就陶公的性情、文才的形成,则更多地源于他这个可亲可敬的好姥爷,所以在千字传记里(古文中已属长篇)记录姥爷的事迹,都以赞扬的语气表达。

孟嘉作为富有家学文化滋养的一位名士,才华出众,风流倜傥,淡泊沉静,平易旷达,正值年富力强时却推辞高官厚禄,归隐田园。陶渊明给姥爷孟嘉写的传记,记载了一些很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有一次,孟嘉跟随大将军桓温游龙山,一阵风过来,把孟嘉的帽子吹掉了,桓温故意不让人告诉他,孟先未察觉,后来发觉了,也镇定自若,没有一点慌张。桓温还让人写了一篇文章奚落他落帽,孟嘉当即从容应对,答辞一挥而就,这篇高水准、才气横溢的回复之文,让众人佩服不已,“四座嗟叹”。这就是著名的“龙山落帽”的故事。

现代人看这个故事,可能不太理解,其实就是上司桓温恶作剧,想戏弄一下孟嘉,同时也看看他的表现,结果孟嘉遇事淡定,且文采极好,所以“龙山落帽”后来就用来形容才子镇定自若、才思敏捷。

从这个故事看出,孟嘉的风度、才学非常好,并以“龙山落帽”之典被推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后来,“龙山落帽”成为重阳的千年话题及诗文热词,孟嘉也成为历史上被人热捧的才子。只可惜,对他的记载并不多,似乎除了《晋书·列传·桓温》中的简略附记,就只有陶渊明为姥爷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了。

说到典故“龙山落帽”,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宗官场轶闻,然而不经意间,被时代选作了“魏晋风度”的历史符号,让文人墨客记住了“谁是风流晋孟嘉”([宋]姜特立《九月赴郡燕旄节适至》)。作为中国士人文化的一个重要意象,“龙山落帽”常常活跃在古诗词中。古人称重阳为“授衣之节,落帽之辰”([唐]韩鄂语);纪晓岚说“落帽是九日典”;辛弃疾说“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念奴娇》);陆游有“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幽居记今昔事》);元稹有“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孟浩然有“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亲情”(《九日》);更有李白之“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九日龙山饮》)。

旷达者如苏东坡,亦钟情超然的孟嘉。知龙山聚会的答辞散佚,还不无幽默地写出了《补龙山文并引》,其中“不知有我,帽复奚数,流水莫系,浮云暂寓,飘然随风,非去非取”,是在借孟嘉的杯酒,浇心中的块垒。

孟嘉只活到五十多岁,《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说他超然:“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仁者未能长寿,外孙也为姥爷的早逝未终远业而悲伤惋惜。

作为孟嘉的外孙,陶渊明应该是听着母亲讲孟嘉的故事长大的,那些故事里,没有煌煌功业,但是却有东晋名士的文采风流。那种放浪形骸而又文采超卓的名士形象,不仅深深印入了少年陶渊明的脑海,其行为示范也让后世李白、苏东坡等一干高人为之倾倒。

正是孟嘉言行神韵的熏陶,他留下的大量书籍又成为陶渊明精神文化宝藏,慕姥爷之风彩,读姥爷之遗书,走姥爷之隐路。“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爷孙俩价值观相近,性格上相似,率性而为,无意官位,喜爱读书饮酒,写作才思泉涌,仿佛灵魂互通,每每兴起,饮酒作诗,陶公由此也成为享誉世界、名垂千古的田园诗人。

方今,旅游文化大热,各地都在搜寻历史名人资源。其实人是流动性的,一生可在多地,资源也应共享,不必分襄阳南阳,就看谁在理解阐释挖掘传承等方面做得更好。传文中记: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识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真是高人名士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也说明孟嘉是以中州人士享誉江南的。今日罗山,既有孟宗孝行的古老传说,亦有不少遗迹可寻,哭竹处有之,钓鱼台还在,落帽之龙山残岭尚存,都可做一些深度挖掘。

孟宗、孟嘉出生和工作的地方有多种说法,除湖北外,还有浙江湖州的安吉(孝丰)。这个县也是百年前信阳移民较为集中的地方。该县以竹乡竹海闻名全国,并且以孟氏哭竹行孝为历史文化背景开发的竹制产品行销市场,值得借鉴。

在我近年调研走访中,先有春申君之开发江南,再续孟氏家族与江南之历史渊源,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交流的话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