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清明祭扫 文明到位


□李浩

青草渐绿,清明将至。每到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人们就会采用多种方式祭奠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每个人都可以按需选择祭扫方式,但安全、文明应是不变的要求。

春秋时期有个鲁国人叫林放,向孔子请教礼仪的根本是什么。孔子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祭祀与其奢侈烦冗,不如纯朴而行;丧礼与其仪式完备,不如情感真挚。清明祭扫也是如此,要重在“情”而不拘于“形”,领悟清明节本身的内涵,远比通过各种形式来祭扫更为重要。

清明祭扫本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体现,但在清明期间,由于祭祀引发的火灾新闻频现媒体,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难以计数,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我们都深知火灾的威力和无情,也见过太多消防员救火的痛心瞬间,永远不要抱侥幸心理,须知,文明祭扫、国泰民安才是对先辈们最大的告慰。因此,寄托哀思、继承遗志、表达情愫的方式应与现代精神文明的要求更加契合。比如,在祭扫的形式上,可以通过家庭追思、敬献花篮等方式缅怀故人,用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等方式寄托哀思,也可以用宣读祭文、向后人讲述先人生平事迹的方式传承家风,让清明节既不失庄重肃穆,又能体现时代文明。

缅怀祭奠,“祭”更不能偏离实质。百善孝为先,祭祀丰不如养之厚。养之厚的形式有很多种,最好的孝道,体现在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细节:常回家看看,亲手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放下手机,静静地听一听老人关心的念叨;带着父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点点滴滴的养之厚,折射出最温暖的人性光辉。

让清明更好寄托哀思,让传统节日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就不能让文明缺位,文明祭扫是最好的缅怀,对生者尽孝、及时厚养是最好的感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