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车 通讯员 马俊
近年来,固始县持续强化区域协作,全力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以劳务输出培育技能工人,以工人返乡承接产业转移,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逐步形成脱贫劳动力从“往外输”到“往回流”的“闭环”模式,呈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的互促共赢局面。
加强政策学习,提升领悟力
该县积极主动学习研究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与东部地区部分城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促进结对城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支持信阳打造河南省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的政策红利,结合省市配套文件,上接政策天线、下连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积极谋划,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精密结合,借力发力、乘势而为。
统筹资源要素,凝聚向心力
该县依托50多个外建商会和广大豫商资源,先后举办中国(信阳)会展产业峰会、千名蓼商固始行等活动,推动开放合作迈出更大步伐。借势苏信合作,与苏州市吴江区建立友好关系,全方位、深层次加强与吴江区等苏州县市交流合作。同时,在广州市河南商会挂牌固始县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办公室,积极对接大湾区,探寻合作路径,明阳集团在固始设立华阳长青投资有限公司,正在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与浙江德清县互结产业协同创新友好县,探索绿色矿山、生态康养、港口联运等产业合作新模式;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共商共建,积极推动固始叶集“一河两岸一座城”产业合作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典范,奋力走出脱贫地区开放发展新路子。
开展劳务协作,输出劳动力
该县发挥劳务大县资源优势,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尤其是劳务输出主要目的地城市的劳务协作机制,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开展“订单式”培训、“直达式”输送,常年向江浙地区输送劳动力2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8836人,不仅保障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还培育储备了大量产业工人。2021年,与温州市瓯海区签订《固始县——温州瓯海两地友好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书》,在劳务协作、技师培训、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向瓯海区输送脱贫人口就业2500多名。
承接产业转移,引回生产力
该县依托江浙地区固始籍纺织工人大军,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将纺织服装定位为县域主导产业,集中各类资源要素,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落户。固始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变强,已建成运营16个纺织专业园区,入驻各类纺织设备4.2万余台,发展纺织服装企业329家。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已吸纳群众就业5万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3000余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力
该县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借助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平台等智力资源密集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全面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东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大别山差别化纤维技术研发中心,支持煜城纺织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功能性面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争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义强院士团队支持竹木纤维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固始县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获批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86家、“瞪羚”企业2家,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12家。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创建名单。
放大政策效应,激活感召力
该县聚焦“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积极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回归,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十条政策措施》,成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借助“雁归来”“万名学子回归”工程和河南省“招才引智”专项活动等平台,组织特色招聘,开展常规招聘。2023年,新增返固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1819人,引进各类人才517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孵化园区和基地作用,培育壮大苏信纺织、蓼源食品等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成功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3个、市级返乡创业示范乡镇1个。目前,全县返乡下乡创业人员3.6万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近3万个,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8.5万人,其中监测户、脱贫户1.8万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