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晶晶
日前,新华网以《解码“老区重教的执着”》为题,报道了新华社记者对市委书记蔡松涛所作的访谈。文章从政策支持、关注人才、谋划方向等方面,集中展示了我市教育不断实现突破、叫响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品牌的发展成效,充分体现了我市教育战线久久为功、厚积薄发、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我市教育事业何以引起新华社记者的关注?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信阳教育,是中原大地一张响亮的名片,包容开放、熠熠生辉!
刚刚过去的一年,信阳各级各类教育捷报频传:信高教育集团北湖智慧园区高中部一期工程、雷山匠谷信阳技师学院新校区、信阳航空职业学院三期工程等建成投用,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基础教育品牌持续闪亮,2023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空军招飞实现全国地级市“十一连冠”……基础教育质量的信阳品牌越擦越亮,“高考质量”“空军招飞”“汉听大赛”“特岗管理”等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品牌越叫越响,信阳教育强市建设步履铿锵。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信阳人民对教育多年来的呕心沥血、念念不忘。
教育怎么办?教育为了谁?教育走向哪儿?全市上下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解好这三道难题,用教育的成效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凝聚社会发展的合力,让“两个更好”的殷殷嘱托在革命老区落地生根。
教育怎么办?
政策支持,让“没学上”变“有学上”
深冬时节,商城县驼峰山下、万象河畔的观庙高中,校舍整齐,书声琅琅。课间休息,成群结队的学生涌出教室,奔向操场,偌大的校园顿时青春飞扬。这所走过了50多个春秋的农村高中,如今已有3500余名在校生,毕业生中走出了300多名博士。
“1975年,商城县教育局拨款3万元,观庙公社以民工建勤的方式建设了18间毛坯房。学校围墙是师生们一起捡石头垒起来的。”专门研究观庙高中历史的孙志祥感慨地说,“乘着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春风,观庙乡出了不少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了大别山下‘状元乡’的美誉。”
为了保障更多农村孩子走进学校,在经济条件拮据的情况下集中资源建学校,在日积月累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观庙高中的建校史也是信阳教育的发展史。
回顾信阳教育事业的发展,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长娓娓道来:“教育是一代又一代教育人久久为功做出来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资源给教育。从地区到县里、乡里,哪怕是挤资源,也要先把学校办起来。这是老区人的教育情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教育作为全市第一民生工程,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落实上级政策,围绕本地实际持续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区也都根据县(区)情,围绕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落实等方面,制定了一揽子保障措施,切实做到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经费上给予优先,全力助推教育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在信阳干部心里扎了根。
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队伍,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补两贴”“两房”等惠师政策,全力落实发放教师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生活补助。部分县区还设立“教师激励基金”、奖励大产权住房、提供安家费等,吸引名优教师和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从教。仅2021年,全市就发放“一补两贴”资金4.1亿元,乡村教师月人均工资收入比同等条件县城教师高550元左右。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有力地充实了教师队伍。目前全市有特岗教师24388人,超过农村专任教师的50%,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队伍活力不断增强。各县区通过公开招聘、招才引智、择优选调等方式,建立健全教师引进、培养、培训、交流、管理和激励长效机制,确保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羊山中学建校,占地130余亩,在中心城区建这么大的学校很少见,可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羊山中学副校长吴国民说,“最近几年,羊山新学校越建越多,教育资源更丰富了。”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教育上总计投入资金大约400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用心用力创造最好最优的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为了谁?
以人为本,实现从“能上学”到“上好学”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时代在发展,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五育并举”育桃李,全面发展促成材,信阳的教育事业也在迭代更新。
市教体局坚持“一线选人、一线培育,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用人导向,推动校长队伍建设,把思想过硬、业务扎实、品德优秀的教育行家里手,大胆地选拔任用到校长岗位上来。
信阳高中校长黄立明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向全体教师作出承诺:把心用在人心上,把手抓在课堂上,把脚踏在教学楼上。信高因教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后,他的“明年咋搞”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在他的带领下,信阳高中好老师层出不穷。作为班主任,从教26年的信高教师周竹,曾带出了一个“985”毕业班,全班学生全部考上“985”高校。“为了缓解孩子们的备考压力,我想尽各种法子,每逢节假日都会买些小礼品,让书签、清北草稿纸、抱枕、巧克力和各种水果成为孩子们的节日标配。我还利用空隙时间,给班级养了30多盆叫不出名字的绿植,让每位孩子认领一盆。”她说,“学校人文关怀的氛围很浓厚,学生们要学得好,也要会生活。”
有了好的教师队伍,才能让优秀的育人经验惠及更多学生。浉河区第九小学校长周雁翎组建了“中原名师周雁翎工作室”,吸纳了来自全市的14名优秀教师,组建课题团队,提炼并推出“养读”理念——通过读书帮助学生“养兴趣、养习惯、养性情、养德行”。工作室骨干带领九小教师组成了教师志愿者联盟,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开展自主阅读、亲子共读、艺术培训、课业辅导等课后服务,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2023年,全市523所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工作被评为“全市群众满意度高的实事”,真正让教育改革的好处落到学生身上。
“作为一所寄宿学校,我们的口号是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推动每个学生全方位发展。”信阳市五中校长张磊谈起“赏识教育”信心十足,“学校有一个学生主办的文学社,很受师生欢迎。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以“没有爱心的不能当,对学生不一碗水端平的不能当,爱和学生家长搞关系的不能当,爱喝酒打牌的不能当,身体素质不好的不能当,没有朝气和激情的不能当”“六个不能当”理念,锻造优秀班主任队伍;用“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培育优秀教师……正是有这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莘莘学子善学乐学好学,才铸就了信阳中考、高考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空军招飞实现全国地级市“十一连冠”的教育辉煌,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教育走向哪?
面向未来,“上好学”走向“选优学”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是许多家长的期盼。如何让理想变成现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决策。
2021年,信阳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谋划教育集团建设。2022年,市委书记蔡松涛、市长陈志伟为信高教育集团、司马光教育集团、平桥教育集团和百花幼教集团、市直幼教集团揭牌。2023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信阳市建设大别山区域教育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集团化办学的决心和路径。
说干就干。2023年7月,原南湾湖中学更名为浉河中学南湾湖风景区学校。浉河中学至此拥有了3分校3校区。浉河中学校长王世安说:“分校区和本部校区在管理上实行‘六个统一’,办学理念统一、教师管理统一、教研活动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评价体系统一、校园文化统一,发挥优质学校的教育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目前,全市共有教育集团125个、集团学校679所、集团教师6.3万余名、集团学生93.6万余人,形成了集团化办学、多样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优秀学校任选之外,在学校学什么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
在信阳市一高,学生们在外语方向的选择上,既可以学英语,也可以学俄语、日语。“我们这也算弯道超车,相对英语来说,俄语的常用词汇量少一些,部分学生有兴趣,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有了更多选择。”信阳市一高党委书记、校长任健说。面向未来,信阳教育特色化发展蓄力迸发。
职业教育在信阳发展得如火如荼。在浉河下游震雷山5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市谋划建设雷山匠谷,按照匠才谷、匠艺谷、匠心谷、匠人谷和匠道谷进行规划,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打造职业教育高地。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让曾经生源不足的职业学校树立起信心。信阳市六职高校长杨志辉说:“我校学生从几百名到如今4000余名,开设的专业更是倍增。从2022年起,我们实施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设了华电环保、舜宇光学等企业冠名班。未来,我们的办学条件将更加完善,校园建设的投入也更多。”
2023年10月,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竞赛开赛,来自全市18所中职学校的900余名参赛者在60个赛项里激烈角逐,规模前所未有。罗山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魏俊骄傲地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比赛中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将来也能在社会上一展所长。”职业技能类赛事的成功举办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见证。
跳出教育看教育,提高站位谋教育,立足全局抓教育,放眼长远办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信阳发展之基。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信阳的教育故事还在继续。通过破解发展难题,探索走出一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促进的路子。新时代新征程,“基础教育树信阳品牌、全省领先,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将更加明确,信阳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必将走得更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