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有2万多名“老宝贝”


龙年纳龙福,新春有新禧。正月初八,我们已经正式开工赶订单啦!

今年是我在淮滨创业的第10个年头,淮滨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10年来,几千万元“真金白银”投在这里,让淮滨渔网编织业从无到有,我的河南滨淮网业、滨盛渔业两家公司也在发展壮大。

我是周口市商水县人。我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渔网渔具加工集散地、“中国生态渔网之乡”,我所在的练集镇被誉为“中国渔网小镇”。渔网编织业是我们祖传的产业。2015年,机缘巧合,我与淮滨结缘。

得益于淮滨支持产业发展的好环境、好政策,10年间,我做成了一个产业,在淮滨织就了遍布城乡的“致富网”,在全县14个乡镇、35个村都建有加工厂。在家门口就业的2万多名工人都是中老年闲散劳动力,他们都是我的“老宝贝”。

如今在淮滨,无论我走到哪个村都能听到热情的招呼声,因为村里即便没有我的工厂,也一定有人在织我的网。

渔网里有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很多老人都说,以前,天天要么斗牌,要么看电视、玩手机,毛病都来了。现在织网,身体锻炼了,心情也好了。左邻右舍有个矛盾、拌个嘴,在厂里面都能化解。

在我们很多厂里,有的老人把原材料带回家里编织,我们按规格和数量结算工资。有的老人夜晚还干呢,反正吃了饭没事,睡早了也睡不着,就织网吧,随随便便干上几个小时,就能多挣几十块钱。

让2万多名“老宝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是我10年来最大的成就。

疫情三年,支撑我走下去的也正是淮滨的父老乡亲、我可爱的“老宝贝”们。2021年,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说:“老板,咱们一起共渡难关!”我将广州的一家皮具厂变卖了600万元,用于支撑我在淮滨的渔网编织业。

虽然有两家公司、35个加工厂,但我在淮滨没有仓库。为啥?因为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实现零库存。产品生产够一个集装箱,就直接发货,销往俄罗斯、日本、韩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

大家都说织渔网是个好产业。可不,这几年,淮滨通过小田并大田解放出来很多劳动力,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在家门口挣钱。今年,我们还将依托全县30多所撤并闲置的村小学,改造建成渔网编织车间。只要有一个闲置劳动力,只要他们愿意做,我们全都免费培训,让越来越多“老宝贝”加入我们的队伍。

对于未来发展,我更有底气:立足淮滨纺织业优势,建设渔网编织辅料加工厂,对边角料、废布条进行回收再加工,变废为宝,生产渔网布,拉长产业链。我的目标是打造集渔网所需原材料、辅料自主生产、研发、销售推广于一体的渔网业手工编织企业,将我们的渔网编织大军扩充到6万人!

(自述:马付有 整理:本报记者 时秀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