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推进数字赋能美育浸润行动


□王媛

数字科技的崛起与运用,已渗透至人类生活各个层面,导致一些传统价值观念、文化意识、传播方式等逐渐消逝,为社会带来了崭新形态与特征。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12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学校美育工作承载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培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文化的使命”。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美育工作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美育浸润行动中责任重大。

基于以上,高校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美育课程,开启教育现代化。近年来,信阳农林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在公共艺术工作上取得多项进展,如课程教学改革、技能竞赛、实践教学条件、实训基地建设及优质课程资源。作为我院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数字赋能公共艺术教育的想法。

要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利用线上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发与持续更新公共艺术线上精品课程。

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在数据采集、分析预测、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通过多种网络平台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整理学生关心的问题,设置主流议题,引发网络关注和转发,帮助学生坚定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尝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艺术体验,优化评价体系。

变革需要多方面的实施保障。例如:首先,坚持面向人人作为教学根本,在校园内普及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背景、内涵与特征,深化师生对于数字化教学的认同与理解;其次,强教必先强师,要持续培养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知识与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再次,学校要加强数字技术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等。总之,要把握与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照亮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新征程,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坚定不移地行驶在新征程上。

(作者系信阳农林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