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近年来,淮滨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创新实施精准帮扶“1+N+M”模式,对全县所有脱贫户逐户逐年度制定“1+N+M”帮扶措施,组织全县帮扶责任人深入到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中,逐户核填《“1+N+M”帮扶措施及成效预测表》,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通过“1+N+M”互为支撑,综合发力,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不反弹。“1+N+M”精准帮扶模式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1”项主要支撑,就业创业稳增收
搭建平台稳就业。围绕县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搭建信息平台,实行“工岗快递”,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深入开展“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活动,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为开发区招工3454人,其中为落户该县的全球最大毛纺企业、全国500强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招工1428人,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劳动力121人。
开展培训强就业。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深入全县19个乡镇(街道)开展“送技能进厂下乡”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85期5159人次。
实施奖补促就业。制定实施《关于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就业进行交通补助和奖励的意见》,对自主创业和就业,实现稳定增收的脱贫人口、“三类人群”进行奖励。去年以来,累计对17186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施奖励,发放交通务工奖励资金1705.91万元。
公岗兜底保就业。聚焦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且能适应相应工作的脱贫家庭劳动力,重点是“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劳动力,开发公益性岗位5709人(监测对象487人)。截至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稳定就业4.27万人,较上年度增加近200人,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N”项产业叠加,特色产业带民富
主导产业拉动。坚持把时尚纺织、绿色食品、船艇制造等三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拉动就业的重要支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以产业规模拓展就业规模,带动从业人员2.66万人,产业工人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同时,立足主导产业优势,把总部、研发和组装环节放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把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环节放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11个,带动务工391人,其中脱贫劳动力91人,月收入均在3000元至4000元。
特色产业带动。持续用好“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双联盟促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弱筋小麦、稻渔种养、肉牛养殖、渔网编织、芡实、双孢菇、猫爪草等26项特色产业,不断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链接脱贫户、监测户1.95万户,户均年增收7000元,确保群众脱贫能致富,增收可持续。
“M”项政策保障,应享尽享无遗漏
教育保障到人。加大教育资金投入,2023年春季共资助学生22954人,发放资助金1752.4845万元,切实做到应助尽助。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营养餐、免学杂费、免书本费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等“四类”学生全部享受寄(非)住宿生生活补贴。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实行四级网格包保责任制,对全县适学儿童和青少年入学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和“大排查”,建立健全入学台账和控辍保学快速反应机制,全县无一人因贫辍学。
医疗保障到人。研究制定《淮滨县医疗保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县所有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大力开展“慢性病”门诊救助,脱贫人口“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达70%;持续开展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签约服务率100%,全面遏制因病致贫返贫。
住房保障到人。建立健全农村危房改造动态监测保障机制,组织各村责任组对本村所有农户住房情况进行细致排查,及时开展房屋安全等级鉴定或评定,2023年对符合条件的106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全县487户2265名搬迁群众,户户都有多项产业叠加发力,家家至少有一人务工就业,全部实现了高质量融入新社区新生活。
饮水保障到人。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责任,建立健全水厂运营管理长效机制,设立县乡安全饮水监督电话,制定供水突发性事件预案,定期对全县农村生活用水水质进行检测,对发生的安全饮水问题第一时间处置解决,持续提升全县农村居民饮水质量。
兜底保障到人。强化底线思维,加大兜底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对全县所有农户进行排查,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截至目前,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中,纳入低保10252人,纳入特困群体2805人。2023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3.44万人次1008.1万元,低保救助23.83万人次5377万元,特困救助3.5万人次2138万元,切实兜牢了高质量脱贫底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