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20年以来,我市造林214.88万亩,山区、丘岗、平原以及村镇得到有效绿化,森林生态功能作用显著增强,林地保有量761.7万亩,森林蓄积量2388.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21%。”谈及我市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市林茶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国庆如数家珍,“全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个、国家森林乡村49个,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乡村38个,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17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3个。我市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油茶发展 “富”字托底
信阳油茶种植和茶油加工历史悠久,是我省的油茶中心产区。近年来,全市油茶产业发展尤为迅猛,现有油茶种植面积140.07万亩,鲜果产量22.16万吨,茶油产量1.35万吨,综合产值34亿元。
“在县里和乡里的支持下,我们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流转、托管茶园1万余亩,每年收购油茶籽100余万斤,生产加工山茶油1万余斤,实现助农增收200多万元,这在五六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日前,在采访中,新县裕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德武告诉记者。
市林茶局按照“产业振兴富民”的发展思路,利用信阳原有的绿色产业,大力引导各县区发展油茶特色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市林茶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油茶产业发展捷报频传。
“目前,我市已形成油茶种植、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品牌打造、销售物流、产旅融合等全链条产业,有万亩油茶三产融合产业化示范园14个、千亩油茶种植示范基地98个、百亩以上规模化种植基地1157个、龙头企业26家、油茶初加工及仓储物流基地4个、茶油企业注册商标27个。油茶成为我市乡村振兴覆盖面最广、科技含量最高、产业链条最发达的优势产业之一。”吴国庆表示。
资源管理 “护”字为重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推行林长制,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主体责任,建立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推行森林湿地休养生息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
2021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信阳市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后,市林茶局着力搭建林长制“四梁八柱”,林长制工作体系基本形成,林长制引领林业工作作用不断彰显。
与林共生的信阳,以林长制为统揽,建立完善“三单二函”和“林长+N”工作机制,还在市、县创新实施“林长制+公检法+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在乡村建立“一长三员”网格化机制,健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
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绿盾”“利剑”“清网”等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2023年,我市森林公安机关成功侦破“2·16”和“7·09”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系列特大案件,取得重大战果,获公安部贺电表扬。
我市积极建设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全市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9个,有高等植物2726种、野生动物2031种,有古树9975株、名木13株。
林业改革 “持”字发力
近年来,我市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充分调动了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出林地蕴藏的巨大潜力,初步呈现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的“三增”局面。
如今,“靠山吃山”对53岁的叶锡明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概念了。作为新县国有林场的工人,10多年前,叶锡明靠砍伐金兰山上的树木卖钱,累死累活一个月才有七八百元的收入。现在,还是靠金兰山,他新开了个农家饭馆,每月收入1万多元。
“都是这几年县里搞生态林业改革给俺带来了好处。山绿了,水清了,来这里休闲度假的人多了,我守着青山净赚钱。不光我不砍树,我还管着不让别人砍呢!”叶锡明指着山上茂密的森林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市林茶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交易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市本级和七县两区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新开发的信阳林权流转信息系统已开通运行,实现了全市联网、信息共享,方便了群众办事。市林茶局不断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出台林权流转管理办法,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率达到100%。浉河区、光山县获批全省林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试点,光山县获批创建“两山”转化试点示范县。
如今,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已做好后半篇文章,商城县黄柏山林场开展全国森林经营重点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三砍三留”抚育法,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国有新县林场荣获“2022年中国林场协会十佳林场”称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