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守望乡村40余载 初心不改奋斗不止


——记第九届河南省道德模范、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汪荣秀

□本报记者 夏青云 韩蕾

在让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路上,汪荣秀已走过了45个年头,当年那个踌躇满志的少女,如今已经成为花甲之年的老人。汪荣秀说:“我将继续走下去,能干多少就干多少。村民都是我的亲人,我离不开这里。”

45年前,20岁的汪荣秀回到了桥头村,从村小学民办教师到村里的文书兼妇代会主任,再到村里的计生专干,汪荣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因此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01年2月,她当选为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完成了身份的又一转变。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汪荣秀扎根基层,守望乡村,争取一个又一个项目,把一片赤诚之心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乡里乡亲,让桥头村变了样、换了貌,她也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和“好支书”。

“之前,我们吃的都是沟里的水、塘里的水,很不卫生。在汪书记的努力下,我们如今吃上了自来水,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每当打开自来水龙头,看着清澈的水喷涌而出,村民袁道中都会喜笑颜开。他说:“我们吃上自来水快7年了,每年都会对水质进行检测,水质一直都很好,这要感谢我们的汪书记。”

“我们的自来水厂是2017年建成投用的,辐射周边8个村。水厂建成后,我们不仅吃上了自来水,而且农业灌溉也不再是‘老大难’。”1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桥头村的自来水厂,还未走近就听到哗啦啦的水声,说明水厂的各种设备正在有序运转着。

一个村有一个自来水厂,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但开心的背后是汪荣秀不辞辛劳的奔波。

水厂选址之初,桥头村因为靠近水源,地理位置优越而被“相中”。但建设水厂的地方,有村民的宅基地、池塘……村民的不理解一度让工程举步维艰。“水厂的建设关系着桥头村未来的发展。”深刻认识到这点的汪荣秀带领村“两委”成员,一遍又一遍地走访入户,向村民分析利弊,打动了村民,让水厂能够如期建成使用。吃上自来水的那一刻,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汪荣秀感叹道:“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荷塘新村,村如其名。抬头见绿,移步见景,再加上基础设施全,白墙灰瓦的房屋鳞次栉比,门前道路笔直干净,生活在这里不仅舒适,还很方便。

“这里是桥头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入住了103户300人,来自全乡的8个村。”汪荣秀边走边指着一旁的小广场向记者介绍,“大家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因为来自不同地方,互相不熟悉,难免会产生些小矛盾,为此我们经常搬着小板凳在灯光下、月光下,聚在这里谈心,引导大家互帮互助。”

“我之前住的是土坯房,倒了10来年了,后来靠着易地搬迁政策就搬到这里来了。我在这里过得很舒心。”70岁的朱传平是2017年搬到荷塘新村的,他高兴地说,“我在这里住7年了,汪书记经常到我家来看我,对我们特别好。”

易地搬迁不是一搬了之,留下来才是最终目标。

桥头村的易地搬迁点内有个鞋厂,是汪荣秀和张老埠乡负责人一起远赴苏州积极争取来的。鞋厂规模虽然不算特别大,但也给村里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工作时间不固定,多劳多得,村里妇女和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鞋厂是2022年投入生产的,这个厂能让易地搬迁点和周边留守村民就近就业。”记者在汪荣秀的带领下走进鞋厂,只见几名村民正俯身而坐,脚踩缝纫机踏板,双手在机针下忙碌着,伴随着“哒哒哒”的声音,细密均匀的针眼落在布上。“在这里做工,让易地搬迁来的‘新村民’能够搬得进、稳得住、能增收。村民腰包鼓了,我的心也就踏实了。”汪荣秀开心地说。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