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新年的鱼


周传奇

老家水源充足,有十多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塘。三哥就承包了门前不远处的一大二小三口塘,那里水质好,每年开春放些鱼苗,到了新年,打鱼犒劳自己或送亲朋好友,剩余的大多被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抢购一空。

“五弟,放假回来打鱼吃!”早在元旦前10多天三哥就来了电话。于是,盼呀盼,终于盼来了新年!那天清早出发,一路风景如画,我却无心欣赏,心思早已飞到了老家:许多乡下往事已逐渐淡忘,但对塘鱼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那样让我心潮难平。

记得那年月,冬捕是乡下迎新年的一大乐事。塆里每年过年都要打鱼,这一风俗习惯延续至今。那时塆里只要通知打年鱼,乡亲们就像肩负着一种神圣使命似的,仪式感爆棚。我们小孩欢天喜地,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边跑边喊:打年鱼哟……至于拉网、收鱼、分鱼等欢乐场景,因工作在外,好多年没有见到,这次回家能弥补多年的遗憾,心情无比兴奋和激动,倍感亲切和温暖。

不觉间,提前到达老家。一进三哥家门,院子里堆放了几十条活鱼,白花花一大片,有鲢鱼、胖头鱼、草鱼、鳊鱼等等,这些鱼没有正儿八经地喂养,但鱼塘周边青草众多,“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鱼儿自然长得肥美,10多斤的不在少数,估摸这堆鱼足有200多斤。

本想与兄弟们一起拉头网鱼,见证新年第一网的高光时刻,没想到还是来晚了。他们早上8点多钟,气温稍微升高,就开始打鱼了。我惊喜间略感失望,在家带孩的侄女见此笑着说:“五叔!还有机会,我爸他们还在鱼塘里忙活着呢。”话音刚落,我赶紧向鱼塘方向跑去。鱼塘两边的哥嫂们见我回来了,一边热情地招呼着,一边前倾着身子,看他们在泥泞中拉网吃力的样子,我便加入其中。不拉网不知道,一拉才知道是件体力活、辛苦活。难怪那时生产队里拉网人手众多,现在回想起来,那阵势真是壮观,无比震撼!

随着绳索的缓慢拖动,大鱼网罗其中,小鱼穿网而过,绝不竭泽而渔。“出鱼喽!”随着一起吆喝,水上水下忙而不乱,我们密切配合,被渔网拖行过来的一个个大脑袋,泛着光在水雾间欢腾跳跃……看着眼前热闹喜庆的场景,拉网的过程累并快乐着。

渔网拉到岸边,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引起周边阵阵掌声和呐喊。大人小孩们迫不及待地与大鱼合影拍照,刺骨的严寒早已被忘在脑后。掷上岸的鱼一一放入桶中,装满就拉回,一趟又一趟,大家脸上露出了丰收喜悦的笑容。

在外几十年,吃遍了各地美食佳肴,刺激了舌尖,满足了肠胃,却缺乏了心中的慰藉,难忘的还是家乡那口风味。那天六弟做了一道我最喜爱的家乡炖鱼。浓浓的柴火味,噼啪作响的土灶头,小院炊烟开始弥漫。他将处理好的鱼头、鱼块放入锅中,煎至微黄,随后加入调料,注入温水,盖上锅盖,咕嘟咕嘟开炖。不多一会儿,便有香气袅袅溢出,整个灶间笼罩在雾中。

就这样,一锅浓香的铁锅炖鱼完美呈现,肉质软嫩,味道香辣,汤汁鲜美,营养丰富。饭菜上了桌,堂屋顿时飘香。兄弟们围桌而坐,一块说说家事,唠唠久违的话题,谈谈新年的打算,几杯下肚,群情激昂话当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段段往事浮现在眼前,尤其父母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话到动情处大家眼含泪花……往事不堪回首,如今美好如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成家后枝繁叶茂,人已渐老相聚不易,但兄弟情历久弥新,永远飘香在我的记忆里。这不!六弟家刚吃完午饭,盛情难却,大哥家又在县城摆了一桌丰盛的晚宴,返程时后备箱里塞满了塘鱼和家乡的土特产。满满的收获,浓浓的亲情,回家的心境无比畅快,让我感受到身心沉浸在幸福之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