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新春佳节快到了,近期牛肉的市场需求激增,我们养殖场的肉牛供不应求。”昨日,在平桥区查山乡一肉牛养殖场,负责人潘俊峰正忙着向湖北、安徽等地运送膘肥体壮的活牛。查山乡的肉牛养殖始于2017年,如今正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关键靠乡村产业,一个产业兴旺,就能带富一方。”潘俊峰笑着对记者说。
乡村产业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平桥区是农业大区,种植小麦、水稻130多万亩,为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小麦、水稻收割后,打捆机会把秸秆打捆运到养殖场当饲料。目前,我们农民不仅卖粮有收入,而且秸秆也能卖钱,一亩地能增加不少收入呢。”村民查少勇高兴地说。
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023年,平桥区成立了草食家畜产业协会,引导全区广大农户、合作社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家兔等养殖业。“平桥区除种植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外,还种植有红薯、花生、玉米等经济作物。随着草食家畜产业的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秸秆就变废为宝,成为家畜优质的口粮。而家畜的粪便是农作物、蔬菜种植的有机肥料,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平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守峰如是说。
乡村产业可持续,能发展。在凛冽的寒风中,大型机械在肖王镇大片土地上来回穿梭,连日来,平桥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农民的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水网、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不全,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去年秋季以来,我们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流转,经过土地平整,建设高标准农田,由种粮大户经营。广大农民不仅可以在种粮大户那里务工挣钱,而且流转土地也能得到收入。”肖王镇政府负责人说。
在明港镇清淮村,村民在艾草加工车间里忙着生产。艾草加工给这个移民新村带来了新气象。“没有产业,村民们只能外出打工。如今车间就在家门口,务工、顾家两不误,有了可持续的收入,村民生活才有了盼头,乡村振兴才能加快推进。”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传斌由衷感慨。
冬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给五里镇大堰村带来勃勃生机。散落在村边、田畴旁的露营帐篷,成为乡建博览园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个被誉为“十里水乡的”村庄,因种植太空莲、发展莲子产业,带来了火爆的人气,成为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我们依托水资源,鼓励村民发展莲花种植,带动民宿、餐饮发展,吸引村民和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人员、人才的聚集,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力量。”五里镇党委委员肖国南说。
邢集镇党委书记殷明坦言,乡村产业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邢集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吸引本镇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同时,主动谋划乡村特色产业。目前,烟叶、菊花、花椒、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不仅成为农村美丽的风景,而且拓宽了村民致富路。“没有乡村产业,我们老年人不可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邢集镇尖山村村民老刘一语中的。
平桥区委书记董立淳表示,围绕“产业兴旺”作文章,要因地制宜,培植一批农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内生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向美行,以产业示范、增收富农、培植亮点为导向,2023年,平桥区高标准谋划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市场前景广阔、能够形成业态的大项目,在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谱写出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