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勇
昨天中午11∶30,平桥区平西路旁边的美好社区食堂,饭菜飘香。刚开餐,前来就餐的居民就排起了队。居民王先生在窗口买了一碗汤、一份红焖羊排、一份小炒笋瓜,用餐盘端到餐桌上,尽情享受午餐时光。“米饭不要钱,这三样菜加起来26元钱,不仅价格适中,而且干净卫生,非常适合我们工薪阶层。”
在食堂的菜单上,记者看到,汤盅、蒸菜、焖菜、家常小炒等51种菜品,最高价格为25元,最低为2元,适合各种人群用餐。“目前,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早餐时间为6∶30到8∶30,午餐时间为11∶30到13∶00,晚餐时间为17∶30到20∶00。我们用的食材都是当天选购的新鲜食材,做菜师傅都是我们聘请的信阳菜大厨,做出来的都是地道的信阳菜。”食堂负责人章良伦对记者说。
平西路的这家美好社区食堂,是信阳申信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市中心城区建设的第一家社区食堂。食堂面积400平方米,每天可满足近600人就餐。运营以来,秉持公益属性,食堂还开设了特殊群体就餐窗口和亲子活动乐园,这个承载吃饭这件“关键事”的社区食堂,日渐拓展为“全龄友好”的新空间。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为此,我市开启了社区食堂建设步伐。
“社区食堂的意义非常重大。独居老人的规模持续增长,‘小食堂’进一步完善了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食堂作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能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平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卢睿说。
“目前,食堂推出的都是小份菜,力求健康、美味、好吃、不贵。虽然米饭不要钱,但是我们提倡吃多少打多少,绝不能浪费。”章良伦表示,自运营以来,社区食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居民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完善。同时,严格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确保饭菜质量。
采访札记
小食堂背后是“大民生”
社区食堂是居民家门口的消费场所,也是关系居民生活的民生实事。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推动社区食堂建设,在改善居家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的同时,创新经营模式、优化餐食供给,吸引了全年龄段社区居民用餐,丰富了社区消费业态。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小食堂背后是“大民生”,公益性是社区食堂的根本定位,共享性是社区食堂长远发展的动能。社区食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不能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而要在此基础上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务业态。唯有内外发力,才能将社区食堂真正做成一池“活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