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县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张一谋的“心事”


□王丽君

初冬晌午,从新县县城出发,沿着起伏蜿蜒的山路行驶半个多小时,便来到了有着“画里乡村 梦里老家”之称的中国传统村落——西河湾古村落。

站在村前苍老的石桥上,桥下溪水澹澹,河岸古树挺拔林立,由碎石板铺成的小路沿河延伸,一间间历经了700余年的民居临河而建,古老而沧桑……

“张主任,现如今村里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我们农家乐生意好,可真是托了您的福了,坐会儿喝杯茶,歇歇脚儿。”村头“西河人家”农家乐的老板正和一位中年男人热情地打着招呼,村民口中的“张主任”,便是西河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

在由老粮库改造的茶室里,品着沁香的茗茶,张一谋也打开了话匣子。

10年前,新县启动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西河湾、丁李湾、毛铺等一批古村落都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项目。刚40出头的周河乡群众工作站站长张一谋“临危受命”,来村里做了西河古村落建设指挥部的副指挥长。

“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残垣断壁、臭气熏天……这是我刚到西河时所见到的景象。”回想起当时的西河,张一谋直摇头。

后来,他入户走访,统计一番后,心里更是没了底儿:全村总人口400余人,却只有39人在村里,大部分还是老人和孩子。乡村贫穷,交通闭塞,无工可打,无钱可挣,大量劳动力不断外流。“当时一点底气都没有。”

初任副指挥长的张一谋有了“心事”:未来的西河到底该如何发展?

2013年,新县专门邀请北京绿十字、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专家编制了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及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绿化亮化等项目规划,对村庄基础设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有了规划,西河的发展才慢慢有了方向。”张一谋接着说,“可我们要建设的是村民的西河、历史的西河、旅游的西河和生态的西河,老百姓要想唱主角,村里就必须得有‘人气’,得要有能耐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才能带头发展乡村旅游。”

“找谁回来呢?”这个问题曾经一度成为张一谋和村委干部们的“心事”。

“找思恩吧,他在北京干得不错,既有能耐又热爱家乡,找他回来准没错。”一位村干部想到了远在北京创业的张思恩。张一谋连夜拨通了张思恩的电话。

“经过我们与思恩的几番沟通,他决定回到家乡创业,此时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渐渐落了地。”张一谋说。回乡后,张思恩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大别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发展油茶、板栗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还带领村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吸引返乡“能人”的问题解决了,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依然让张一谋心事重重:“刚开始搞建设的时候,账户上没有一分钱,还是最先回来的几位年轻人筹了1.7万元,才把杂草丛生的河道清理了出来。”

2014年年初,县里拨付了1000余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才彻底解决了西河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污水管网建成了,管线入地了,房屋修缮了,古村老宅尽显豫南灵秀,一家家农家乐、民宿在这个小山村拔地而起,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研学的发展,更让村里年游客接待量达到30万人次以上。

如今,西河湾乡村旅游的“出圈”与火爆,让年过半百的张一谋又有了一桩“心事”: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可村里的产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我们村里现在有两大‘支柱产业’:阳荷姜种植和山茶油,我带你们去五马山油茶园看看。”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行驶了十来分钟,山腰处,一座现代化油茶产业园映入眼帘。

“这几年,我们流转了农户油茶林2万亩,现在不仅有现代化的油茶生产基地,还注册有自己的商标,带动了20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大别山五马山油茶产业园负责人张泽成说。

“相信在政策的扶持下,在西河人的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得会越来越好,父老乡亲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我的‘心事’也就不再是事儿了。”张一谋眼里充满了期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