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书写老区振兴新答卷


——新县“十百千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纪略

□本报记者 王凌云

冬日的太阳,高高地照在新县田铺大塆的晒场上,村民成秀正忙着晒豆腐乳。冒着热气的山泉豆腐吸引了从湖北前来游玩的胡女士一行。“这豆腐可真香,咱们一起买点!”伴着一声呼唤,一行游人聚在场前,争相买起了农家土锅豆腐。

风景好,游人闹,农户笑。这是大塆里一年四季常有之景,也是晒场里总能晾晒到的一道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

如田铺大塆这般,背靠大别山麓秀美风光,依托红色研学资源,新县在践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重要指示精神中,始终坚持“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遵循修旧如旧,开展“三清”“四美”,植入“双创理念”,念好“保、建、兴”三字经,盘活农村经济,推动传统村落在保护性开发中,走向了振兴。

如今,小小村落建成了排水、湿地、垃圾中转站、河塘、绿化、亮化等21项系统工程,配套了邻里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文创中心等旅游设施,建成了品质生活引领、山水田园映衬、景观小品点缀、民俗特色交融、生态产业跟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省首家“创客小镇”成立于此,带动了20余名大学生返乡置业和本地群众投资创业,先后创办春临农家、近水楼台、一九八二、文创工坊等特色文旅小店50余家、民宿20余家、农家乐10余家。田铺大塆还获得河南最美乡村建筑奖,豫南刺绣获评省级非遗项目。

正如“90后”返乡青年创客扶银廷所喜:“回到了养我的家乡,我把富有咱们老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销售出去,既实现了创业,还能带动村里群众增收,最重要的是传承了这些宝贵的非遗文化,真的特别有意义!”

红橙黄绿今胜昔,大别原乡迎客来。仅在今年1月至10月,田铺大塆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4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30万元,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9万元。事实上,这组可喜的数据,在新县大多数具有红、绿、古资源的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近年来,新县深入贯彻市委“1335”工作布局,锚定乡村振兴扛旗目标,坚持标准化实施、项目化推进、模式化示范、系统化着力,着力放大油茶、中药材、茶叶、红色研学等产业优势,着力统筹整合农文旅观光农业,着力内外兼修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着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明乡风,着力开展人才招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五星”支部创建夯根固本,在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中,助力了老区换新颜。

从古木参天的韩山古村落,到宛如人间仙境的香山湖风景;从如火如荼的富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到研学游火爆的露营公园“大别红营”;从如诗如画的丁李湾古村,到如痴如醉的西河美景;从谁“羽”争锋的全国革命老区羽毛球大赛到“酿造甜蜜”的全国蜂业大会,在新县,乡村振兴之火正以燎原之势点燃全域,奋力绘就老区和美乡村新画卷。

“小果子”带动着大产业。全县构建以油茶为主导产业、茶叶和中药材为两大特色产业的“1+2+N”产业体系。京东油茶农场结出“幸福果”,34万亩油茶为乡村振兴“加油”添彩。

“小菜园”改善大生态。5000余处农户房前屋后全域创建和推广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米菜园”。一体推进集镇风貌改造提升和传统村落改造2079户户改厕改出新生活,8家3A级以上景区游人如织客如云。

“小改革”释放大能量。放大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优势,盘活闲置农房2400亩。聚焦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探索财政投入折股量化,西河书苑、枫杨树下等50多个产业“点亮”乡村。

“小社团”繁荣大文化。全域推行“一约五会”“饺子宴”“孝善大食堂”等活动涵养文明乡风,5562户群众获评“三星文明户”,78家乡村文化合作社活跃乡村舞台,全国和美乡村广场舞大赛舞出和美乡村新姿态。

“小网格”夯实大治理。2801名“一长三员”覆盖1041个网格,206个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争星晋级。示范区内创成县级以上文明村镇37个,占比92.5%,全县示范引领村均创成县级以上文明村镇、“三零”达标率100%,连续7年实现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全覆盖。田铺乡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老区不老,风景这边独好!

随着“大别红营”“梦里老家”“韩山写生”“红城月嫂”“大塆民宿”“涉外劳务”“新县味·泗店菜”等一批批乡村振兴品牌,争相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绿水红城的新县,将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创新拼搏当前锋,全力打造“让农村人自豪,让城里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和美示范区,努力用“幸福体验在新县”的稳稳幸福,为谱写老区“两个更好”出彩新篇章再添新彩、再立新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