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青年夜校”火爆出圈,甚至出现了超65万人同时在线抢近1万个课程名额的“盛况”。“青年夜校”正在“圈粉”年轻人。
过去,夜校曾是一代人扫盲、培训的集体记忆。如今,夜校的内涵被重新定义。爱上夜校的青年,不为文凭为兴趣,从非遗技艺到红酒品鉴,从形体芭蕾到模特走秀,500元就能抢到12节课的民族舞课程……相比于纯粹的、商业化的舞蹈课、非遗课,主打公益性、服务性的“青年夜校”,在师资、定价等环节,有着天然的性价比。
性价比之外,“青年夜校”凭什么博取年轻人的芳心?一方面,年轻人的夜生活本来就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个性化。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招生班的课程为例,143个教学点位,382门课程,全面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化期许,让参与者享受着某种进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却又从不给参与者施加明确的期许与压力。另一方面,“青年夜校”提供了一种微妙的情绪价值,冲抵了现代年轻人的心理荒芜。在学习中,结识几个志趣相投的同道中人,享受学习的纯粹乐趣,以此抚慰繁忙工作中的心灵褶皱。对于年轻人而言,去夜校是寻获生活松弛感、给生活加点料的调味剂,也是充盈心灵、探索人生更多可能的积极尝试。
当下,青年一代的需求潮流、阅读版图、思想生态正发生巨变。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们更要读懂青年。“青年夜校”的火爆出圈,无疑为城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提供了新样本。如果更深入地去探讨青年人背后的诉求,我们发现,相比于此前同样大火过的城市露营、城市漫步等项目,年轻人的注意力越来越转向兼顾休闲娱乐和社交等多重属性的项目中。当然,如果能实现低价入门则更佳。
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没办法用明确成绩衡量的“软技能”开辟出的没有“内卷”和“内耗”的精神空间,才是城市最大的竞争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