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千年不易名 蒋姓传华夏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周涛 袁野

大别山北麓,淮水之阴,距淮滨县城南15公里处,静卧着一个古老的村庄——期思村。期思村隶属于期思镇,这里地势绵延起伏,域内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争流,浇铸出期思古老的文化,草湖、方家湖、兔子湖三湖相映,沉淀着期思厚重的历史。

从历史的长河中遥遥回望,期思数千年不易其名。史书上关于期思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17年。据《左传·鲁文公十年》记载:楚穆王九年(前617年),以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灭蒋国,置期思邑。因以其地封之,封复遂为期思公。”可见,“期思”之名或早于公元前617年。

“今年5月,蒋国故城遗址公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期思的名气更大了。”昨日,记者在期思镇文化站站长申继友的带领下走进期思村,探寻村庄厚重历史。穿越数千年历史烟尘的蒋国故城遗址惊艳亮相。

高耸的城墙,仿古的建造,尽显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蒋国故城遗址之上,记录着蒋国故城的历史及蒋伯龄的生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这便是蒋姓的由来。

“近年来,古城内外不断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铜矛、铜剑、铜鼎和铜壶。在古城南郊发现有春秋墓群,并发掘出楚国金币‘郢爰’及楚币蚁鼻钱。这些文化遗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它反映期思古城在灭蒋入楚之后的历史背景。”在期思文化展览馆内,申继友带领记者参观的同时,娓娓道来遥远的历史印记。

“期思古城由于蒋国文化遗存的发现而受到人们的注意,更因 为生养造就了楚国名相孙叔敖而著名于世。”据申继友介绍,期思镇西北200米处的孙叔敖墓现为淮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叔敖,春秋楚国令尹,期思人。孙叔敖为相期间,励精图治,大兴水利,造福人民,使楚国逐渐走向富强,跨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孙叔敖一生清廉,被《史记》列入循吏传。据明万历七年《重修楚相孙公遗爱庙志》碑记载:楚相孙公庙,在古期思城,西下即其墓。斯人已去,而今孙叔敖墓只剩下碑刻供后人瞻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申继友与期思结下了不解的缘分。“1992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期思,当年骑着一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二手自行车才来上班的。大人们经常谈到期思,从他们的言谈中期思好像是一个比县城还要繁华的地方。当我来期思时,真是大失所望。土路,路面高低不平,秋风扬起漫天尘土,几乎睁不开眼。下大雨时,街道常常积水,穿上深腰靴子,也不得底儿,地势低洼的住房内进水更是常有的事儿。”

“但近些年期思变化大啊!”申继友话锋一转,谈到2022年年底,期思作为淮滨县的示范区,落实“美丽乡村”对街道进行全面翻修。同时对沿街民居和门面房进行改造,西城墙处建起了“蒋城文化遗址公园”。期思与3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0年来,期思村人民的衣、食、住、行、通信、交通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完成从贫穷到小康,实现了从温饱到富足的蜕变。如今,期思村也正和全国人民一起奔跑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上。”采访最后,申继友无限感慨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