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蓝黎明)日前,在浉河区董家河镇、游河乡的一些稻茬田里,整齐地摆满了代料黑木耳的菌棒,一排排白色的耳棒上挤满了茁壮生长的黑木耳,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这种利用稻茬冬闲田种植黑木耳,是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省食用菌体系信阳试验站示范推广的“稻耳轮作”新模式。
近年来,市农科院筛选了一批代料黑木耳优质品种,改进了制袋规格、发菌管理、催菇管理、水分管理等技术,把黑木耳制棒时间提前,菌棒越夏管理后在稻茬田斜靠地摆出耳,出耳期从10月开始至翌年4月。这种新模式利用信阳地区冬闲田和秋冬季温度适宜的气候优势,年前可以出1茬至2茬优质黑木耳,年后3月至4月出一茬耳结束,产出的黑木耳肉厚、色黑、口感好,彻底解决了传统春栽模式高温高湿病虫害防控难、管理难的问题。黑木耳种植不搭棚不起架,操作简易,有效利用了水稻冬闲田,4月出耳结束即可翻耕种植水稻,也可以解决黑木耳栽培的重茬问题。
这种“稻耳轮作、一地双收”的新模式经过市农科院和省食用菌体系信阳试验站近3年的示范推广,目前在浉河区董家河镇高台村、高岭村和游河乡驼店村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2023年种植100万棒以上,按照每袋产干耳0.125公斤,售价每公斤70元计算,预计年产值超过800万元。种植户们纷纷表示:“信阳市农科院推荐的这种‘稻耳轮作’新模式太好用了,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效益明显,周边村民都在说明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
利用稻茬田种植黑木耳是全省独有的“信阳模式”。下一步,市农科院将继续强化技术研发与支撑,细化指导服务措施,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信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丘陵地带冬闲稻田丰富的资源,实现“一地双收”,努力为信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新的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