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息县香稻丸的重生与窘境


□本报记者 马童 文/图

息县县志载:香稻丸产于夏庄、项店等地,为河南名产。其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气馥郁,素有“一块稻香满坡,一撮米香满锅,一碗饭香满桌”的盛称。

“全都收上来了,亩产500多斤。”11月2日,香稻丸种植大户李林对记者说,“米质和香味的相关数据都由省农科院评定。”

在很多水稻亩产2000斤的今天,香稻丸的产量有些寒碜。说是种植大户,李林今年也就种了10多亩香稻丸。

李林说:“我这儿香稻丸都能卖出去,30元一斤是底线,不过平时并不好卖,基本上都是过年期间卖出去的。”

这样看,500多斤的亩产在水稻中虽然不高,带来的收益却远高于一般水稻。平时不好卖的原因很简单,香稻丸只是一种佐料米,全用它做米饭或煮粥口感不太好,而用别的米做饭时添加一些香稻丸才能收到“香满锅”“香满桌”的绝佳效果。一般家庭买得少,倒也不是由于香稻丸价格贵,因为确实吃不了多少。过年期间卖得多也容易理解,这期间它作为息县特产成为馈赠佳品。

这样一种令息县人自豪的特产曾一度从市场上消失,甚至面临可能无法恢复种植的窘境。

“原始的息县香稻丸植株高易倒伏,基本上在成熟前夕就全部倒伏了。”息县农科所副研究员朱树贵说,“因为存在倒伏现象,所以只好提前收割,没有完全成熟的稻米腹白心白大(稻米腹白心白属专业用语,指稻米胚乳中组织疏松而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部分,是衡量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直接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流通。优质米的标准之一是腹白心白低于5%,传统香稻丸则可达50%),米质差,加之亩产很难超过200斤,种植的人越来越少。”

李林每年种植10多亩香稻丸并不容易,从一开始就面临无种源、原始香稻丸性状差的问题。十几年前,他从一家一家的农户购买收集种子,再设法和一些科研部门合作进行性状改良,终于实现了大面积种植的突破——植株矮化、香味增强、产量增加。

“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老师起了关键作用。植株矮化就是他们实现的,矮化后的香稻丸就克服了易倒伏的问题。”李林说,“改良后的香稻丸产量慢慢提高到了今天的亩产500多斤。”

记者进一步走访发现,除了李林还算成规模地种植香稻丸外,个别农户也如同种菜一样种植一两分地的香稻丸。不过他们用的基本都是少量保留下来的原始种子,收上来的香稻丸留着自家吃或者送人。

能卖这么大价钱的香米,为什么不能推广种植呢?

“当下面临两个瓶颈问题。”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超功说,“首先是种子问题,因为没有省级以上的品种认定,种子无法商业化推广销售。其次就是没有延伸产业链条的问题,只凭做饭时添加使用,销量极其有限。”

记者认为,销量有限影响其实也有限,因为买的人多了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李林说:“有一次我的手机突然不停地响起电商平台下单的声音,一个晚上网店就下了200多个订单。后来才知道,原来当晚央视正在介绍地理标识产品,播放息县香稻丸的节目。”

谈到通过广告宣传提高香稻丸的销量,李林则认为很难,因为投入和收益不对等,那么无法提高影响力的香稻丸只能是“销量极其有限”。

记者手记

破局之路还有多远?

□马童

香稻丸作为水稻的一种,能有着自己专有的名字,很不简单,它在当地还有很多传奇。

客观地说,香稻丸确实是米中上品,但现实中它确实像鸡精和鸡肉一样,无法和普通的大米拼销量。不同的是它也不能像鸡精一样成为普通家庭稳定的消费品。

前些年,人们都把香稻丸无法大面积种植归咎于其适应性差,只有息县项店镇有限的一些地块可以种植。如今,经过反复改良的香稻丸已具备了广泛种植的优良性状,仍然只被人们当作“稀罕物儿”,无法稳定地走入千家万户的厨房。息县人也守着这独特的资源优势,在香稻丸已经具备大量生产潜力的时候,无法把它变成产业优势,进一步开发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也有不少人尝试延伸香稻丸的开发利用,十多年来,从加工配制成保健八宝粥、香米羹、香米饮料、香米粉丝到制成饼干和各式烘烤类膨化食品,再到酿酒酿醋,都见诸市场,但鲜有稳定支持下去的。

如何让香稻丸走向更多家庭的餐桌,关键不在于作为特产馈赠,而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现实需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