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晒秋时节,豫南大地一片农忙景象,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小麦已经下种。
11月1日,记者来到息县包信镇大李庄村,和几位农户算起了秋收账。
“秋粮长势没的说,但因为前一段时间的连阴天,秋收太操心。”大李庄村彭庄组种粮大户付震说,“以往都是机器作业,人累不了什么,今年下雨地湿,就只能依赖人工了。”
付震今年种了160多亩地,一半玉米一半花生。说话的时候,他正开着农用三轮车,从地里往家里拉花生。因为下雨,这些花生人工拔起后在地里已经晾晒十几天了。
“使用人工虽增加了开支,但也增加了产量。”大李庄村党支部组织委员霍金威说,“机器收往往收不净,花生果实损失大。要论收成,今年比往年好,但因为人工投入多,收入大致和去年持平。”
为了将饱满的秋粮收回家,付震一家已忙碌了一个多月。除了妻子在家带孩子,他和母亲、弟弟夫妻俩整天都在劳动。
付震的母亲彭英说:“今年多种了几十亩地,可把我们累坏了,这几天才把玉米收完,收成还算满意。”
和彭英的“收成还算满意”相比,相邻的小李庄组村民齐志华对收成则非常满意。
“种了50多亩地,大部分是红薯,基本没受阴雨天气影响。”齐志华一边从拖拉机上下来,一边对记者说:“就我这技术,村里种红薯的人没人比我产量高,每亩都在6000斤以上。”
虽说没受阴雨天气影响,齐志华也一样不得不增加人工投入。按他的说法,往年都是操作一下机器就行,今年不得不手工做很多活儿。
看着刚翻起的大片红薯,齐志华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慢慢收回家,也不急着卖。就这‘西瓜红’,少说能卖一两元钱一斤。你嫂子见天拉一车到集市上都能卖千把元钱,很多人还在等着我做红薯粉呢。”
干建筑活儿起家的齐志华越来越热心做一个农民,家里买来了各式农业机械,记者甚至在他家门口见到了一辆铲车。“粮食收起来以后要装车,全靠它啊!”齐志华说,“我啥事都爱自己干,虽很累,但也很快乐。”
谈起今年的收成,齐志华毫不掩饰,认为少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明年他还想再多流转几十亩地,“土地连种3年,红薯就必须腾茬种别的作物,循环一下,土地也讲究休养生息呢。”齐志华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