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菲 马依钒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两汉文化发祥地和集萃地,刘邦在此高唱《大风歌》,苏轼在此抒发“快哉”豪情,“国潮汉风”“快哉徐州”是徐州持续打造的品牌。由历史看今朝,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快哉徐州,正唱响新时代“大风歌”。
10月25日至27日,2023中国报业媒体技术创新发展大会暨“百家媒体看徐州”采风活动在徐州举行,来自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媒体的近200名代表相聚徐州,在共话传媒行业技术创新之际,沉浸式感受了徐州的人文魅力和城市风采。
看科创 活力迸发勇攀登
徐工集团大名鼎鼎,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位于徐州。在这里,“全球第一吊”2600吨全地面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液压挖掘机、全球最大后驱刚性矿车XDE440等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相继下线,在“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之路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工集团的创新项目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对徐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全国以及世界制造业产业合作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去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今年,在中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综合表现TOP20中,徐州位居第一。
不断“掘进”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已初具雏形,国内首颗矿用遥感卫星“矿大南湖号”成功发射升空,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园区正“拔节生长”……徐州以创新引领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
“目前我国在深地领域研究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建设好、用好深地科研平台,扩大领先优势,我们责无旁贷。”谈起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建设使命,该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王勃说。
从2021年10月正式揭牌至今,作为2022年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中6个重大创新载体之一及2023年省重大项目,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建设可谓高歌猛进。目前,实验室山体实验基地改造工程基本完工,作为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实验室已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与华为、中煤(天津)等头部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在重大科技战略、科创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同向发力,加快建设“徐州科创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交出了一张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观生态 绿色蝶变向美行
一城青山半城湖,这是今日徐州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
秋到潘安湖,蒹葭苍苍,池杉渐红,色彩斑斓美如画。从脏乱差的废弃煤坑,到如今的4A级景区,历时十余年,这里的绿色生态转型之路堪称励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0年,徐州以“矿地融合”的理念推进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按照“宜农则农、宜水则水、宜游则游、宜生态则生态”的原则,创新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恢复再造“四位一体”修复模式,将千疮百孔的塌陷区建设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推动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和价值实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多元发展模式。2021年,这里入选江苏省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被评为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先进典型。
徐州是江苏唯一兼具国家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城市,以煤城闻名于世,延伸发展出煤电、煤焦化、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曾几何时,“一城煤灰半城土”对徐州来说,是自嘲,也是事实。近年来,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五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徐州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5%、降幅全省第一,煤炭消耗减少1798万吨、占全省削减总量的38%。
“我们探索了‘在图上找空间、到脚下挖潜力’的成功范例。”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处处长李全胜介绍,林业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拾隙地”。为了将除耕地之外的其他土地全部搜集出来,他们拿着图纸到实地一点点对照寻找,将公路边、小河边、沟渠边、山脚下的闲置地翻了个遍。
从大刀阔斧的生态修复到方寸之美的精心构建,徐州的绿色一直在不停地延伸、扩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各种荣誉接踵而至。数据显示,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顺利收官,“五年计划”紧随其后列上日程,共安排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五大类84项,总投资约224.8亿元。
望未来 城市能级正跃升
徐州北望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临沿海、西襟中原,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近年来,徐州市聚力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中心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持续提升。
前不久,一列搭载了52吨集拼货物的徐州中欧班列成功发出,标志着淮海国际陆港集拼作业区中转集拼业务正式开仓启运。该项目推动淮海经济区货物通过徐州集结扩散、满载始发,为淮海经济区和省内企业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这是徐州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助推淮海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也是徐州城市能级持续攀升的具体呈现。
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加速提升。徐州经济总量达到8400亿元、在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中首屈一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本地大学、三级以上医院、“国字号”对外开放平台数量,以及通达高铁里程等均遥遥领先,“米”字型高铁枢纽加快构建,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方特乐园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运营。
协同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徐州牵头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徐州至淮北、宿州等跨省快速路建成通车,区域10市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贷互认、医保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与淮北、宿州市分别合作共建省际产业园区,区域合作扩展到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生态共治等6大领域52个具体事项……徐州扛起“头马”担当,致力于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成效。徐州既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也是江苏重点打造的双向开放枢纽门户,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淮海国际陆港、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开放平台,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从交通到商贸,从教育到科创,徐州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仅自身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还辐射引领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加速崛起,中心城市的“定位”实至名归。
从历史中来,徐州“风流犹拍古人肩”;奋进向未来,徐州“大风起兮云飞扬”。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