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浅谈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向满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思想。同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综合与实践,也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而当今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下数学教育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操作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问题驱动、实践操作等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用数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和解释问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动力,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去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有效发展。笔者认为动手操作对学生素养发展有以下帮助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小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时,所学知识点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上,是和盘托出,还是让学生体验、感悟,这都是教师一念之间的事。当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记住。我们在教学刚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比一比长方形的对边,再比一比正方形的四条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就感悟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接着,出示4根长15厘米、2根长10厘米以及2根长6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选用适当的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时,学生必然要用到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而这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让他们感到,他们的发现竞与数学家们不谋而合,学生将是多么自豪,自信心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这样学习数学,又怎么不让人乐学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其核心素养。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着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在研究平面镶嵌问题时,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制作三角形卡片,四边形卡片进行密铺镶嵌,去探究密铺对多边形角的大小有什么要求?这时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操作、讨论、思考。最后发现实现密铺几何图形应满足的条件。我们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1.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要基于活动目的对学生的操作给出一定的设计和指导,必要时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并提供支持。

2.操作过程要有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比如在跨学科学习制作弹簧秤项目中,老师要和学生一起通过看书、查资料询问等有效方式去研究制作弹簧秤的一般流程,最后要把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回归到所运用的数学原理上,体现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现实问题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3.感知对象要突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突出感知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实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

4.注意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并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对操作、现象、发现等进行语言描述。

总而言之,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

(作者系信阳市羊山中学数学教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