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亮
2023年9月下旬,河南省杂文学会在林州举办笔会。
这是我第三次因“会”踏入林州这方充满传奇的英雄之地。
林州红旗渠,作为一张品牌,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璀璨明亮得夺人眼目;
作为一种精神,成为高地,列入大、中、小学教科书,写入党的正式文件,并在2021年被中宣部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亿万人高山仰止,令无数英雄竞相折腰;
作为一种现象,高热数十年,红遍海内外,国人洋人,研究者络绎不绝,解读者趋之若鹜。研究、解读得出的大概率结论是:伟人毛泽东时代产物,林州人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不畏困难、战天斗地的结晶。
一言以蔽之,党的领导加群众智慧!
但是,每当我走进林州,或者我每次转身离开太行山深处的那片红土地之际,比身上背负的行囊更为沉重的,是曾隐于内心深处而今日渐凸显的一个巨大问号:
为什么是林州?
林州,西汉时因地临隆滤山而得名隆虑县,东汉为避殇帝刘隆讳改为林虑县,朱元璋时名林县,1994年改林县为林州市。
林州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造物主给予林州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山高谷深,重峦叠嶂,土薄石厚,水贵如油!翻开林州县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旱!千百年困扰世代林州人的心结就是“水”!林州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去世)成为苦涩的现实、心酸的记忆!而村民桑林茂大年三十去十几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天黑才弄回一担水准备做年夜饭,刚过门的儿媳妇出于孝心,出门去接公公的水担,因为身单力薄,不慎把两桶水摔泼之后含恨自缢的悲剧,让人无论听讲多少遍都会止不住泪水盈眸。
又据县志所载:仅仅有清一朝,就有4次大规模的“人相食”的记录。饥饿到人人相食,这该是何等的悲催与惨绝人寰!
当然,罪恶之源依然是旱灾,是极其恶劣的居住、生存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林州人开始兴修水利。直到1960年红旗渠工程誓师大会,10年间,仅有50多万人口的林州人先后出动30万劳力,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硬是在极端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以牺牲81人的代价,用一钎一锤一双手,削平1250座山头,修建各种建筑物1.2万个,挖砌土石2200多万方,劈开陡峭入云的太行山,在悬崖绝壁上修出总长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不仅解决了近60万人祖祖辈辈的吃水问题,而且十年九旱的90多万亩贫瘠地,变成了有效灌溉的保收田。
红旗渠成了林州人的生命渠、幸福渠!
数十年后的今天,红旗渠的功能已经逐渐由灌溉与人畜饮水,衍变为人文胜地,作为5A级红色旅游景区,每天,人如潮涌的八方游客,为这片红土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林州人用巨大的牺牲铸就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国家的记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拥有9000多万人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置身于这写满奇迹与传奇的圣地,“为什么是林州”的拷问一次又一次地敲击着我的心扉:
我们中国天远地大,泱泱者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崇山峻岭,比比皆是,其中既有风景如画的美丽,也有直面人居环境中穷山恶水的无奈,而众多连绵不断的山岭之间分布的各级行政区划何止万千?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除了神话“愚公移山”之外,不认命、不服输,最终能重新安排河山、创造出人类第八大奇迹的,唯有林县(州)!
同时期的山西大寨,它只是一个行政村;
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的焦裕禄精神升华于黄河滩上的风沙、盐碱地。
但林州是一个县级行政区,一个被高山峡谷重重包围了千百年的县级行政区。
而彼时全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50个之多,其中居于山区、深山区者百分之六十以上,缺水少土、面貌落后的更是几近八成。
但创造奇迹的为什么是林州?
一条河,一种精神!
是的,相对于那些世代生活在土肥地沃、鱼米之乡的国民,林州人是不幸的;而之于同一片蓝天下多年山河依旧,林州则是幸运的、幸福的。这种不幸与幸福的云泥之别,除了前文“党的领导加群众智慧”这一宏观的答案之外,似乎还应该作更深入、更具体的解读。
杨贵,1928年出生于河南卫辉市。14岁参加革命,15岁入党,17岁任区长, 26岁时担任林县县委书记。直到1979年调离。中间除去调洛阳等地工作4年外,前后一共在林县县委书记任上工作21年。即使是任安阳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常委和公安部副部长时,仍兼任县委书记职务。退休之后,任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2018年在北京逝世。
1954年,26岁的杨贵担任林县(州)县委书记伊始,就迈向了与千年旱魔抗争的逆行之旅。是他,代表县委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第一声呐喊;是他,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最初设想;又是他高瞻远瞩地把一个普通的水利工程命名为“红旗渠”——浩瀚的中文辞典里,从此出现了一个灿烂辉煌的新词汇;更是他,在1960年代的第一个元宵节,肩扛镢头,冒着寒风,走在37000名开工修渠大军的最前头……从这一步开始,杨贵一走就是21个春夏秋冬。21度春秋,杨贵把他的事业融进了清澈的红旗渠水,也把他的青春年华深深地烙印在了雄伟的太行山上!神州万里,也因此诞生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所以,林州人称杨贵是“红旗渠总设计师”,是“红旗渠之父”!
红旗渠是杨贵一生最杰出的作品!没有杨贵,就不可能有红旗渠!这是真实的历史。说杨贵是“上苍”赐给林州人的一颗福星,这是历史的真实。当然,这个“上苍”是党和人民。说杨贵和他同时代的焦裕禄、陈永贵一样,已经构成了一种历史现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杨贵为官一任,造福了林州人的子子孙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因此,说红旗渠,不能不说杨贵!研究林州现象和红旗渠精神,不能不研究杨贵现象。否则,就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天河为什么出现在太行山上、红旗渠精神为什么是林州的时代现象!
杨贵的人生是坎坷的。21年林州书记生涯虽然官至副部级,但其中却迭遭打击,“文革”开始被安阳地区的造反兵团批斗,辗转躲避,逃至山西;1976年之后,又被污为“四人帮”线上人,从公安部副部长、林县县委书记降到海边农场……但无论遭受多少打击,面对多大不公,为修红旗渠以改变50万林州人命运的决心从未动摇,对党的信仰从未动摇。个人命运变幻,隔不断他与林州百姓的鱼水深情!政治生涯沉浮,不曾改变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
这就是杨贵,这就是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杨贵现象,这就是面对穷山恶水,以义无反顾、铁肩担当的大手笔写出的“为什么是林州”的杨贵答案!
是的,历史不能假设。但人们有理由叩问:如果当年组织上派到林州担任县委书记的不是杨贵,如果杨贵没有在林州先后担任21年县委书记,那么,曾被周恩来总理当年自豪地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以及名播九州、家喻户晓的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还会是林州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