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农贸市场展新颜 幸福装满“菜篮子”


□本报记者 马童 张方志 文/图

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并不直接从菜地和作坊到百姓家里,而是经由一个集市——农贸市场。当下,农贸市场已是一座城市最具生活气息、最接地气的地方,它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地,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成为映照城市文明建设的窗口,映照着千家万户的民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一些老旧农贸市场由于形成年代久远,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已表现出街面简陋、设施陈旧、交通拥堵、卫生堪忧的窘态,俨然成为市民心中的“糟心地”,也成为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一块短板。

2023年,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建设全国文明城市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工作,并拨付专项资金高位推动。市创建办在中心城区对4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并取缔了4个骑路市场,还路于民,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近日,记者对一些改造后的农贸市场进行了走访。

“以前这个菜市场非常破,卫生不好,电线乱糟糟的,像蜘蛛网一样,唯一的一个公厕又小又脏。”,记者在浉河区工区路二道牌便民农贸市场采访时,摊贩李女士如是说,“但是,现在这里变化很大。”

记者在现场看见,李女士口中所说的变化有很多处。原来破损的路面得到了修补;之前脏污的墙体得到了刷新;昔日凌乱的招牌得到了统一规范;原来陈旧的摊位台面也得到了整修;升级改造后的公厕“颜值”大幅提升。

“现在的市场看起来干净舒适多了,感谢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件好事。”李女士说。

和二道牌便民农贸市场变化一样大的还有浉河区新华商贸城市场。新华商贸城市场位于新华东路,建成时间久远,是我市主城区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此前,市场路面破损严重、地面无下水管道、摊位台面破损、墙体老旧、线路老化,成为商贸城中的一个污点。但是,如今这里正在发生着大变化。

“你看,市场改造正在进行,快完工了,看起来很不错呢!”昨日上午,在新华商贸城市场采访时,从事调料、干货销售的摊贩夏其中告诉记者。

夏其中一家正忙着整理店铺的货物,因为整个市场的改造,他家的门面也在翻新。

针对新华商贸城市场实际情况,浉河区住建局对其进行了大力改造提升,从地面到顶棚,从台面到招牌,统一规划,全方位施工,还将商户的店面纳入免费升级中。

“我们的店面由于时间长,之前破旧不堪,墙皮脱落脏污,现在政府在改造市场的同时,对我们的店面进行免费翻新升级,真是又惊喜又感动。”摊贩陈国富高兴地说。

据市创建办信息,今年以来,我市在农贸市场和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中,累计平整路面6800㎡,硬化路面36185㎡,铺设沥青路面13170㎡,施划道路标线9205.1m,完善雨水管网1158.8m,改造污水管网2848m,提升井盖416套,整治强弱电线22091m,粉刷墙体121769㎡,绿化整治7770㎡,制作景观小品一个,增设公益广告51个,扩建休闲广场2处,增设配套器械8套。

这些提升改造,让老旧的农贸市场(小区)脱胎换骨,实现了华丽转身,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创建办主任陈宏说:“老旧农贸市场和便民摊区的提升改造,就是要为辖区群众提供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干净整洁的消费购物环境,让居民买得开心、放心,让商户生意做得安心、顺心,让市场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记者手记

文明创建需以人为本

□马童

当前,中心城区诸多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已然成为文明创建的短板和弱项。而补短板、强弱项,成为决胜文明创建的关键。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创建要靠实打实地做,赢得群众互动,凝聚建设美好生活的合力。

实打实地做就是客观务实推动创建,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赢得群众互动,就是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最大程度满足群众需要。

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怎么改”“改什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必须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在了解居民诉求的基础上,将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纳入改造范围,制定出居民认可度最高的“一院一策”“一市场一策”改造方案。

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惠及民生的同时还要统筹城市整体建设,不可能以个别群众和个别小区的需求为主导。但创建一定是为民的,建设美好城市、创造美好生活都是为全体市民的,这就要求创建过程要接受群众监督,创建结果要接受群众评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