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秋收遇阴雨 农民喜且忧


□本报记者 马童

今年的农业生产不寻常,麦收时的烂场雨愁坏了不少农户,得益于足够的农业机械,损失还算降到了最低。秋收以来,连续的阴雨天气,怎样保住成熟的秋粮颗粒归仓又成了不少农户的难题。近日,就如何保住秋粮和应对有害天气,记者走访了一些农户和农技企业。

及时抢收,保住秋粮

10月6日,汽车疾驶在省道337息县段,两旁是一望无边金色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害羞地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从长势长相看,今年的收成要好于平常年份。”息县农科所副研究员朱树贵对记者说,“但连续的阴雨天气给水稻收割带来不利影响。”

车辆慢下来时,可以看到无垠的稻田里已有少量地块收割完毕。

朱树贵说:“一些田块水稻出现倒伏,必须尽快收割,不然会发生霉变或出芽。”

种田大户和洪升今年在息县项店镇齐寨村种了2000亩麦茬水稻,少部分田块出现倒伏,在发现倒伏的第二天他便收割了这些田块。

“熟了八九成了,必须立即安排收割。”和洪升说,“尽力减少损失吧,出现倒伏的稻田也就十来亩,收割完价格略低一点直接就卖给了收购稻谷的,他们有烘干设备,这样一来我也省事。”

随着走访的深入,记者发现,麦茬水稻的收割并非当务之急,收花生才是农户最心急的事儿。

在息县路口乡岳庙村,农户余继民和老伴正在泥泞的地里忙着手工收花生。

“不敢等了,怕继续下雨,得抓紧收。”余继民说,“不少花生都烂秧了,等久了就会出芽,就算连续晴几天机器也没法下地,只能人辛苦点手工收。”

余继民家种了10多亩花生,紧赶慢赶这几天已收了一半,按他的考虑,大致能在花生出芽前收完。同村的岳泽平也一样,他家种了15亩花生。

岳泽平说:“长势旺的先不收,成熟烂秧的抓紧收,一周差不多能收完。收成和去年相比差不了多少,但都是人工收,辛苦啊!”

做实管护,抗灾减损

在关注农户抢收秋季作物的时候,记者发现一个很令人惊讶的现象,同样是水稻和花生,不同的地块长势区别很大。

路口乡岳庙村农户孙紫蓝家种了15亩花生,眼下全部成熟待收,受阴雨影响已出现烂秧,而一条地埂之隔的另一片花生则郁郁葱葱,长势旺盛。

“没办法,听说他们家用了一种什么药。”孙紫蓝说,“如果不是连阴天大家都一样,也就是我们家花生先熟,他们家的后熟。”

孙紫蓝家的花生必须在一周内全部收取,不然就会面临出芽和霉烂的结果。邻家的那块地则不必有此担心,后面天气好转随时可以收取。

“她说的是一种增强农作物叶功能的农药,也不单单是多施用了一种农药的问题。”朱树贵说,“农作物管护的核心是抗倒伏、抗病、增产,但今年很多农户施用增强叶功能的农药影响很大,直接的结果就是作物生长周期延长。”

不独花生,相比一些倒伏的水稻,相当多的水稻田仍处于成熟后期,少有倒伏,息县中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项店镇朱店村的近千亩试验示范田几乎没有出现倒伏现象。

息县中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林是增强农作物叶功能农药的忠实粉丝。他为自己种植的所有秋作物都配置了专门的套餐,作物叶功能期平均延长一周左右,有效挺过了阴雨天气,预期产量有明显提高,不少跟着他一起种田的农户今年也尝到了甜头。

“必须相信科技,农作物叶功能增强、生长周期延长,就为增产打下了基础。”李林说,“一些农户种田凭经验,也有的是怕麻烦不想多投入,遇到不利天气抗灾能力就差。今年秋收时节的天气给他们提了醒,光凭经验是不行的。”

寒露过后,连续的阴雨天气将逐渐退去,秋高气爽的感受将真正来临,抢收的秋粮已经入仓,繁忙的秋收景象仍将继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