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传承非遗不妨多用市场思维


□丁慎毅

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里,内蒙古、重庆、江西等多地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展,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还有地方推出了特色非遗文化表演,创新了非遗文化的表演形式,受到观众喜爱。假期“非遗热”反映了当下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喜爱和追求,激励着更多非遗文化走到台前、走向大众。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越发丰富,加之越来越多的人对优质旅游方式有所追求,让以往一些小众的非遗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非遗文化在旅游热门地“唱主角”的现象也越发普遍。假期“非遗热”也表明,传承非遗可以更多运用市场思维和手段,将非遗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产业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让收益反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本身。近年来,一些地方尝试“非遗文化+”的传承模式,如“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直播”等,让传统非遗文化被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许多人习惯在景区购买非遗文创产品留作纪念,也有很多人在电商直播间购买非遗手工艺品、食品表示支持。这些创新形式不单为传承人和地方带来经济效益,还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值得借鉴发扬。

要注意的是,随着大众的消费喜好变化,以及对多元化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非遗产品、表演如果一成不变,也很难赢得人们的持续喜爱。因此,要做好内容和形式创新,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特色与消费市场需求的连接点,推出有独特性、时代性的产品和服务。对有非遗文化资源的乡村来说,要积极拓展非遗文化应用场景,推动非遗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赋予非遗文化更多发展可能,给乡村发展增添文化魅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