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提起网格员,大家并不陌生。但在浉河区湖东街道三五八社区,网格员朱志华阿姨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9月18日,记者见到正在社区50号楼住户于老师家帮忙打扫完卫生的朱阿姨。于老师今年已经82岁了,老伴去世得早,她一个人拉扯着患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仅凭她的退休金勉强维持生活。
自从入户了解这一情况后,于老师家的困境就成了朱阿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每天巡格,朱阿姨第一时间就是去于老师家看看,帮着她给儿子擦擦洗洗、做饭买菜……
为能帮助于老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朱阿姨多次到社区反映情况,了解相关帮扶政策。现在,于老师的老年补贴和儿子的残疾人“两补”都得到落实;社区还通过红十字会帮她申请到了残疾人卫生包。前些日子,于老师特地将一面写着“服务群众 品德高尚”的锦旗送到社区。
祖籍上海,跟随父辈老军工从陕西宝鸡、南阳伏牛山辗转来到信阳,服务社区已近20年,65岁的朱志华感慨万千。谈起网格员的经历,她更是如数家珍。
朱阿姨服务的第五网格共有11栋楼,266户756人、商户34家。刚开始不太熟时,她就将这266户的情况全部写在本子上,常年带着,每去一户就看看本子,有什么新情况就在本上记下,慢慢就和家人一样。
“社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多,工作没什么窍门,就是多跑腿,慢慢我也就成了‘空巢老人’的依靠。”朱阿姨笑着说。
55号楼的金师傅一个人在信阳居住,老伴在武汉帮助儿子带孩子。
2022年3月的一个清晨,朱阿姨突然接到金师傅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你好,你是机主的家属吗?我们是警察,机主不知道什么原因躺在路边,我们现在给他往医院送,麻烦你来一趟。”
原来,金师傅因心梗发作,倒在马路上。由于他将朱阿姨的号码置顶第一位置,警察以为朱阿姨是他的家属,就与其联系了。经抢救无效,金师傅不幸离世。
因为疫情,子女没能第一时间赶回来。朱阿姨帮助垫付了医院抢救费,并找来殡仪处理后事,一天一夜没合眼。
金师傅被火化安葬后,其儿子临走时,来到朱阿姨家,刚进门就跪下:“以后我也是您的儿子,有什么需要尽管给我说,我会常回来看您的。”
一心换一心,社区就是“家”。采访结束,朱阿姨真诚地说:“虽然忙点累点,但他们无助时能第一时间想到我,把我当家人,我觉得值,更无愧于‘浉河区基层治理标兵’的称号。”
新闻链接
三五八社区:“三零”创建有来由
□本报记者 段黎明
一个常住人口7000多人,由军工破产企业转型的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等4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原因何在?
9月18日,记者见到年轻的三五八社区党工委书记郭威。他笑着说,近年来,他们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探索总结出“把困难群众关心好、把矛盾纠纷化解好、把社区治安巡防好、把安全隐患排查好”的“四好”促“三零”创建工作法,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
“一格六员”,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巡格,先后收集平安建设、小区治理、环境卫生等各类问题2000余件,办结率达99.6%,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我们本着‘办公场所最小化,活动场所最大化’的理念,高标准打造了2300㎡的群众文化阵地,设置各类功能室27个,做到了党员活动有阵地,群众活动有场所。”郭威自豪地说。
夕阳西下,老人们乘坐免费的电车前往社区食堂。一碗小米粥、一个杂粮馍、一碟豆角炒肉……73岁的余伯伯高兴地告诉记者:“吃得营养又卫生,大大方便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我一日三餐都在这。”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