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光 文/图
在固始县方集镇与段集镇交界处,有一座破败不堪的老窑厂,当地人称为老缸窑。
据县志记载,早在1680年,该地就有用土窑烧制生活用古陶器习俗。民国期间,建有爬山龙窑9条;新中国成立初期,县、乡依据本地制陶优势,组建了拥有300多名工人的“固始县陶瓷厂”,专门生产生活用各类陶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易碎的陶器制品逐渐退出了百姓生活舞台,300多年的窑火渐渐地被熄灭,几百名工人不得不重新择业。几十年来,曾经的老龙窑荆棘丛生,红红火火的陶瓷厂墙倒屋塌,整个厂区一片荒凉。
为了恢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制陶工艺和百年窑火,还原“老缸窑”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开成投资集团于2021年开始倾心打造“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发旅游产业,传承陶艺文化。产业园总规划占地面积1830亩,分三期建设“古窑民俗博览园、大别山乡粹园、陶艺创客小镇、中华民族民宿园、老缸窑古街小镇、青少年户外研学基地”六大主题园区。
目前,一期的古窑民俗博览园已建成并运营。该园主要恢复古法制陶工艺和重燃百年窑火,挖掘保护“老窑”文化。2022年,河南开成投资集团抢救性修复古龙窑一座,改造番窑两座,保护省级文物“爬山龙窑”两条;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建设有古法制陶馆、红陶馆、青瓷馆、堆花馆和陶瓷产品展销馆。当前,在大别山陶艺文化旅游产业园从业人员近百人。部分保护修复的古窑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昔日老缸窑,今朝陶艺园。随着制陶技术、制陶工艺逐渐完善,古窑民俗博览园开发烧制的极具现代文化气息的茶具、摆件等陶瓷产品,已从粗放型生活用品上升到生活与艺术兼具的各类文化精品。背井离乡的工匠们回来了,陶瓷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回来了,他们再聚“老缸窑”,共创固始陶艺新文化。
两年多来,产业园倾力打造了系列研学场馆,大大方便了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学生团体前来观光、体验、学习。研学活动的开展既传授了陶瓷艺术知识,又弘扬了中国陶瓷文化,让研学者沉浸陶醉于陶瓷制作的快感之中,进一步开启对陶瓷创作的想象力。
记者手记
传承非遗 守护根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为“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DNA”。诸如我市的叶雕、皮影戏、剪纸、手工制陶、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等,这些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护文化遗产本身,更在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其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逐渐失传,有的甚至已经濒临灭绝。信阳传统制陶工艺现在留存的仅有商城县郭窑、固始县老缸窑、罗山县周党陶瓷厂和光山天赐古窑,这里的制陶师傅大都六七十岁了,同样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令人欣慰的是,商城县郭窑和固始县老缸窑的保护先走一步,重新焕发了生机,不仅让流传几百年的技艺得到了传承,也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总的来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传播,让我们携手努力,保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繁荣的文化世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