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探索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项店路径


□王晶

项店镇位于息县县城东部,辖17个行政村315个村民组,总面积118.72平方公里,总人口56359人,耕地面积10.82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种植近10万亩,播种面积、年产量和产品品质均居全省同类乡镇前列。发展乡村振兴,项店镇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

着力夯基础,做好土地规模化文章

土地规模化是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推进土地规模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

锚定方向,找准土地规模化的“着力点”

首先,要帮助群众算好“三笔账”。一是“人情账”。之前种免费地的人,如果不给租地钱,就要欠亲戚邻居的“人情账”。二是“经济账”。除投资外,干好了是付出的劳动报酬,年景不好还要贴钱,如果务工,除了租金,还多了务工收入。三是子孙后代的“发展账”。土地规模化后,各类政策会优先考虑。把耕地盘活了,家园建美了,生活搞富了,利人利己利子孙后代。

其次,要充分宣传发动。制定《土地流转征求意见表》,充分发挥乡风文明治理“三治合一”的作用,找到村内“五老四员”、有威望的乡贤、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辈,配合村“两委”做工作,带动群众全面参与。

再次,要以人为本,因户施策。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群众的“三怕”(怕公司跑路、要不到租金,怕地块重整、找不到自家耕地,怕流转后改变土地性质、日后政策有变得不到赔偿)做工作。

统筹兼顾,把握土地规模化的“平衡点”

基于群众不了解公司、公司不信任群众的问题,乡村干部对群众和企业“双向背书”,找到他们之间的“平衡点”。

一是村“两委”主动担当。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签订协议,由村集体合作社与各农户签订流转经营权的协议,土地租金每年耕种前就拨付,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二是实行“一户一田”。提前测量好土地原貌,保存原图存档,统一上报到县备案。公司事先声明不挑地,针对想种地群众,在集中流转土地的边界为其留出同等地块。

三是村支部要做群众和公司的“传话筒”“出气筒”,尽力解释或满足群众疑虑和诉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因素对公司的干扰。

循序渐进,扭住土地规模化的“关键点”

发展适度土地规模化经营,要找准问题,把握关键。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群众理解支持是基础,没有愿意发展、渴望发展的群众基础,土地规模化就没有工作基础、感情基础;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关键。二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不能一刀切、同步走,根据乡情村情,鼓励引导为主,因户施策。三是充分发挥村组织的纽带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新型经营主体,不能直接与群众建立关系,要以村组织作为桥梁纽带,综合协调保障企业与群众的利益。

经过多年的努力,项店镇土地已流转7.67万亩,达到70.93%,李楼、陈大庄、朱楼、项店4个村土地规模化完成100%,董围孜、杨楼、齐寨3个村土地规模化完成90%以上。

着力强支撑,做好主体培育文章

解决了土地问题后,我们思考怎么干,通过市场化理念,把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投入市场上,让市场主体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把发展优势变为胜势。

聚焦产业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项店镇乘势而为,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店镇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宏升公司在项店镇通过10年的时间从鸿润家庭农场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弱筋小麦,连续2年获得“茅台酒用小麦优秀供应商”,成为我们“乡村振兴合伙人”。返乡人才王明伟,回乡创办园林公司,占地120亩,通过村级劳务合作社,解决本乡镇就业问题300多人,工资3000元至6000元,年创利税200万余元。

坚持政府搭台,服务新型经营主体

在土地规模化“私田变公田”“小田变大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投融建运”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形成通过项目立项、领办、考评、评估等机制,推动产业发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开展项目管护工作,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高标准农田规划紧紧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小规划结合,打造规模化“田园”生产基地,使“瘦田变肥田”,逐步实现“六化”,提升土地效能,提高新型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为新型经营主体带来更高的效益。目前,齐寨、项店、朱店和任大寨4个村3.0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下步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即将实现全覆盖。

着力提效能,做好科技赋能文章

紧盯市委“农业强市”的目标,对照市委农业产业“六化”标准,积极探索,着力提升。

坚持科技赋能,推广适宜本地的种业

“农以种为先”,在现代科技农业的视角下,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宏升公司与中国食品工业集团、河南工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科研院校机构合作,在项店镇李楼村研究小麦、高粱、大豆品种,已研究展示试验品种15个。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对基地示范田的弱筋小麦品种“郑麦113”进行实收测产,亩产高达612.5公斤。

坚持科技赋能,打造现代智慧农业

智能农业是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宏升公司在项店镇李楼村建设智慧农谷,建成后可实现大田监测实时化、大田作业智能化、大田管控数字化,覆盖6万亩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一平台、两中心、五应用”,实现监测一张网、数据一个台、指挥一中心、产业多应用。

着力延链条,做好三产融合文章

聚焦“农业强市”目标,围绕息县“1+3+N”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全方位延伸产业链条,为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保障。

在主导产业上,打造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条

在做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结合弱筋小麦的自身特点,除了作为茅台酒的原料,还打造了“息县坡”“绿滋园”等农产品加工品牌,发展烘焙、糕点制作等。目前建有现代化大米生产线1条,年产6万吨精制大米、冲泡有机米;面粉生产车间年处理小麦10万吨以上;产1.2亿个营养馒头,1.2万吨保鲜面条,1万吨干湿面叶、酸汤面叶、河南烩面的生产能力,产品均获国家“绿色有机”双认证。企业累计带动就业岗位800余个,人均月收入4000元左右,年营业收入达到2.99亿元,利润1750万元,真正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转变。

在特色农业上,打造“土特产”品牌

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各村因地制宜,盘活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示范引领村张庄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农业,流转土地发展阳光玫瑰葡萄、黄金橙等特色种植。目前高标准大棚种植面积达500亩,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特色种植1500亩,年销售3000万元,每亩毛利润3.5万元左右,年利润在1700万元左右。

黄围孜村打造“稻渔共作”“荷渔共作”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鱼共赢,占地1200亩,每亩经济效益6000多元,每年带来经济效益8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稻渔共作”5000亩,带动就业340余人,每天务工收入50元至80元。

以“小葫芦撬动大发展”,任大寨村紧紧围绕传承淮河非物质遗产文化、乡土农耕文化,瞄准葫芦、柳编产业,打造特色非遗物质文化产业园。采取“土地托管”模式,种植500亩葫芦、杞柳,每亩效益在1万元左右,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增加集体经济达到26.5万元。

在群众就业增收上,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土地规模化之后呈现两个“解放出来”。一是把土地的价值从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二是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实现土地和劳动力两个核心要素的有序流动。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主要通过三条渠道实现就业增收。一是产业的“双绑”机制。通过“双绑”机制,把农户绑在合作社,把合作社绑在龙头企业,群众在土地规模化中可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二是在外务工的“双服务”机制。以外建党组织服务,与本地“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基地双服务,打通就业直通车。三是“家门口就业”的保障机制。通过村级劳务合作社参与企业务工,“零活”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创新拼搏当前锋,乡村振兴勇扛旗。按照市委“1335”工作布局,我们将持续前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美好信阳、农业强市贡献项店力量!

(作者系息县项店镇党委书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