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文
(接上期)
二、祭祀陈元光的礼制在两岸和海外的传衍及影响
祖先乡贤崇拜和神明信仰,从一般意义上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和地域文化形态的融合体,常常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间性、民族性。源于漳州的陈元光神系信仰,无疑具有漳州和闽南的地域属性和文化特色。但倘若对漳州和闽南文化圈的民俗信仰细加考究,还依稀可见中原地区信俗文化的衍传烙印。这是因为,自晋唐以来,中原地区多次大规模移民入闽,源源不断地将原住地的信仰神和祖宗崇拜,带到了“第二故乡”。如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和入闽开漳将士,将老家的观音菩萨、土地神、财神、关帝君等神灵信仰,带到了漳州、闽南和潮汕地区。当然,这只是神明信俗的历史播衍。在漳州民间信仰中,信众最多、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大、香火最旺者,莫过于开漳圣王。
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依傍着绵长海岸线的漳州人,从宋元时期起,就开始出海谋生,甚至远涉重洋。到明清时期,漳民外徙热潮迭起,当地的民间信仰也广为外传,其主要传播地一是台湾,二是东南亚。与漳州隔海相望的台湾,逐渐成为漳州籍移民的聚居地,人们将自己信仰的民间神从漳州分灵携香带到了台湾,建起了许多奉祀陈元光及其亲属和部将的宫庙,使开漳圣王诸神的祭俗也在台湾传播开来,沿袭下来。每逢开漳圣王诸神神诞或岁时节庆,岛上民间踊跃举行祀典,“鉴王”“走王”“贡王”“送王船”等活动,颇为隆重热烈。这说明,漳台人民同根共祖,庙祀文化也一脉相承。台湾许多开漳圣王祠庙的楹联道出了两岸同胞祖同根、庙同神、文同源的手足亲情。如:“太乙辟洪荒威镇漳州允文允武,平人重信仰灵分宝岛亦圣亦王”(台北新店太平宫联);“广德启南闽郁郁文章冠固始,济恩敷北淡巍巍节钺辟霞漳”(中和市广济宫联);“集五八姓军开拓漳州成沃土,惠万千赤子分灵鹄岭振威风”(宜兰县威惠庙联)。在这些开漳庙宇的楹联中,大都嵌有“漳州”“霞漳”(漳州)“固始”“亦圣亦王”等字样,足见漳州籍台胞对开漳圣王的无限缅怀和崇敬,对漳州故乡和固始祖地的深情铭记和思念。
正是这种人同祖、庙同神、文同源、言同声、书同文、民同俗的“两岸一家亲”关系,才使闽台和中原民间共同崇奉开漳圣王及开漳诸神的庙宇文化和祭祀文化,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辐射,交流互鉴,携手互动,协力共进,同喜同贺景象。
我们高兴地看到,海峡两岸祀奉陈元光的宫祠庙宇等设施,历经千年沧桑,未减反增。漳州等地新建、复建、扩建的宫庙,不但数量可观,而且仿古融今,气象非凡。云霄将军山公园高起点、大手笔横空出世,燕翼宫历经坎坷回归“王府”,魏妈庙依山傍海如愿落成,威惠庙文化广场和民俗文化陈列馆的兴建及其周边环境的优化,漳浦威惠庙扩建后的鼎甲一方;曾一度做过山西会馆的固始陈元光祖祠的还祠归宗、“国保”授牌,宋元明清数度毁于战乱的固始浮光山奶奶庙的恢复重建,以及根亲博物馆、根亲阁、根亲文化园、寻根文化楼、陈元光广场、魏妈公园的兴建和元光文化园的投建,陈元光大道、元光中学、元光小学的命名等,都让人欣慰有加。
我曾以陈元光老家固始乡亲的身份,出访漳、台、泉、潮和东南亚等地,瞻仰了一座座历史厚重、气势恢宏的纪念陈元光的宫庙园馆等建筑。从云霄县的将军山公园、陈政墓园、燕翼宫、威惠庙、魏妈庙,到漳浦县和漳州市龙文区、芗城区等地的威惠庙,无不见证着开漳历史,凝聚着开漳精神,透溢着开漳文化。台湾桃园、宜兰的开漳圣王庙,犹如宫殿一般金碧辉煌,长年香烟袅袅,信众如流。新加坡的开漳圣王庙——保赤宫、马来西亚马六甲陈氏书院中的陈元光纪念堂,一直被当地华人华侨视为自己的祖庙和精神家园,因而香火长驻,神灯长明……我不禁忘情地在这些宫庙圣堂里为之流连和赞叹,欣慰和自豪!
我曾多次应邀参加云霄等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地举行的国际性、区域性陈元光祭祀活动。那规模,那阵容,那场景,那气氛,那等庄严肃穆又那等热烈腾欢的现场感,震撼着我的心灵,开拓着我的胸襟,鞭策我升华自己的格局和境界。作为陈元光和开漳将士的故里乡亲,我如同走进了开漳精神和开漳文化的大讲堂,受到一次次传承开漳精神和开漳文化,为祖国统一大业效力的主题教育。那一个个让人难忘的情景,已经过去了多少年,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得2011年农历冬至前一天,我和固始代表团应邀参加漳州市龙文区威惠庙主办的传统“走王”活动。只见八面威严的开漳圣王“王驾”前后,彩旗招展,幡影舞动。仪仗队伍浩浩荡荡,不见首尾。来自台港澳、闽粤桂、东南亚信众和当地乡亲2万余众,“陪王护驾”,簇拥而行。从漳州市龙文区到龙海市20华里公路两旁,居民们争相摆供桌、上贡品、放鞭炮、迎“王驾”。“王驾”在龙海巡安祈福,所到的11座姓氏宗祠,家家户户按礼仪规制“迎驾敬王”,人们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欢天喜地,鞭炮鼓乐声不绝于耳。两岸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是何等的得民心,由此可见一斑。
我曾以主人的身份,在固始陈集镇陈元光祖祠、在奶奶庙、在七星拱月墓、在陈元光广场、在根亲博物馆,接待数以十万计来自福建、台湾等地和海外的寻根谒祖同胞,他们恳亲怀祖的深情泪水洒在哪里,我也禁不住将感动的泪水洒在哪里……陈嘉庚先生的后人从新加坡回固始浮光山祭祀先祖,在厦门市同安区公安局老干部陈枢龙陪同下,祭拜祖茔时长跪不起,泣不成声。出生于漳州龙溪,听着陈元光故事长大的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带着研究生到陈元光祖地固始县,为闽南乡亲和台湾同胞寻母语之根、文化之根、血脉之根时,百感交集,赋诗一首,当他朗诵到“寻根不是寻常事,唤起台胞祖国还”时,声音哽咽,诗稿竟被泪水滴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情。台湾慈善总会代表全台开漳圣王庙团的共同愿望,选用珍贵木材,精心雕刻一尊陈元光圣像,赠予固始开漳酒业公司陈元光纪念馆,从“渡海回乡”到“安奉入座”,固始城乡一片欢腾,鞭炮鼓乐此起彼伏。人们争先恐后地迎亲人、观圣驾,万人空巷……诸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镜头”,说不完、道不尽,令我刻骨铭心。诚然,这些镜头所记录、所体现的,是陈元光及开漳将士的“大爱无疆”,是两岸人民感念英贤的无限深情!
三、传承陈元光祭祀礼制的时代意义
陈元光信仰及祭祀礼俗的传承和播衍,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它之于漳台人民乃至两岸同胞的“先贤崇拜”“灯塔效能”和精神源泉。陈元光及其家族和部众,在闽粤赣接合部燃起了一团照亮人们告别炎荒,走向文明,结束蛮汉冲突,实现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精神火炬,树起了一座光前裕后、兴邦惠民的历史丰碑。这座丰碑,是为国为民肩负使命、慷慨赴征之碑,前赴后继、献身南疆之碑,舍生忘死、忠贞报国之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之碑。两岸世代相传的祭祀礼俗,承载着漳州人、闽南人、台湾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感念宗功祖德,崇拜英雄伟人的人文情怀和像开漳先贤那样,向阳而立、向善而行、向上而为的美好心愿和追求。记得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曾讲了这样几句被传为经典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我们中华民族,是英雄、伟人辈出的民族,而且是一向崇尚、敬仰英雄、伟人的民族。海峡两岸人民对陈元光及其开漳英烈群体的千年奉祀,就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实证。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福建省漳州师院教授、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汤漳平,在《开漳圣王文化》(海风出版社)序言中语重心长地说:和我国众多历史人物相比,陈元光并不特别知名,但论影响和历史贡献,如陈元光者,只怕为数寥寥吧!当然,此类感受,唯有闽南人最为深切。
中国历代帝王,能称之为“圣”者,只有远古的五帝与三王,《老子》书中称之为“圣人”。老子十分推崇“圣人之治”“圣人之道”,他希望由此建立一个使民众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陈元光在漳州这块蛮荒之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此种理想,可谓“圣”也。由此可见,陈元光在史坛和民间信仰的神坛、祭坛,享有何等之高的地位和声望!人们的每一次祭祀,都是一次“精神火炬”的接力,都是一次“历史丰碑”的礼赞,广大信众的精神品格都是一次升华!这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鞭策,对于优化民风世风,弘扬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激发两岸同胞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情志,共建美好家园和民族复兴大厦,无疑有着特殊作用和特殊意义。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