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得通、出得去、能如厕,这些在普通人眼里轻而易举的事情,对特殊群体来说常常举步维艰。可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帮助特殊群体共享美好生活的起点,更是构筑他们幸福港湾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专门性法律涉及停车位、盲道、公共交通等无障碍设施建设,盲文、大字、语音等无障碍信息交流,生活缴费、教育考试、快递等无障碍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前夕,本报记者跟随两位采访对象,巡城体验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周涛 袁野 文/图
9月1日,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温度。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效如何?特殊群体出行环境是否友好?昨日,记者跟随视觉障碍的毛道瑞和肢体障碍的李西耀一起出行,巡城体验我市无障碍环境。
今年38岁的李西耀是一名退役军人,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脊柱受损,不得不与轮椅为伴。军人出身的李西耀血液中流淌着乐观与坚毅,十年时间里他往返于武汉、信阳两地,走上漫长的康复之路。
“论轮椅族的出行,我还算有发言权。”李西耀的手机中,记录了很多他独自出行的片段。为了给“轮友”们提供出行经验和便利,他将自己日常出行的片段剪辑成短视频,以便帮助更多的人。
在信阳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李西耀正在为康复做着努力。在医院内部,为特殊群体设置的扶手、无障碍卫生间、低位洗手池、坡道等为他们提供了便利。“推着轮椅比较费力,像这种扶手就能省去不少力气。”李西耀边说边用手拉着扶手前行。
因常常需要去武汉做康复治疗,李西耀对信阳东站非常熟悉。记者跟随他的脚步观察到,信阳东站地下停车场的无障碍停车位会比普通停车位宽一些,便于轮椅上下。无障碍直梯能直接抵达车站广场。来到售票厅,“信好有你”志愿服务示范岗上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走上前来,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记者看见车站里设有无障碍售票窗口、无障碍电梯等,确保残障人士能够顺利上车。“我们从接到他们起,就会有工作人员全程陪同,直至将旅客送上车。”信阳东站值班主任张清华告诉记者说。
信阳市图书馆盲文阅读室,一排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盲文书籍。毛道瑞摸索着从书架上拿起一本《现代散文诗歌集》,以手为眼,认真阅读起来。凸起的一排排盲文文字成为毛道瑞与这个世界沟通的窗口。“20世纪90年代,盲人的阅读以盲文为主,现在阅读渠道越来越多,手机、电脑等都有音频作品,我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了。”毛道瑞告诉记者,市图书馆为盲人群体免费提供的盲人阅读机成为视障人士链接外界的窗口。
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走出信阳市图书馆,毛道瑞利用盲杖走上新五大道南侧的盲道。但因部分路段的盲道被共享单车占用,毛道瑞的出行并不十分畅通。“盲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或许没有留意,平时也存在随意停车占用盲道的现象。也许在正常人眼中这没有大碍,但对我们而言,占用了盲道就等于切断了出行路。”毛道瑞告诉记者。
采访最后,记者跟随毛道瑞和李西耀先后来到百花园、信阳政务服务中心。在这些地方,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便利了特殊群体的出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相信我们将能拥有更多的便利和温暖。”李西耀说。
记者从信阳市残疾人联合会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持证残疾人23万余人。在省残联的指导和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下,我市近年来对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通过实现家庭无障碍,关爱重度残疾人。
近年来,我市在无障碍建设领域取得长足进步,进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阶段。无障碍环境的理念也有明显变化,从满足特定人群特定需求,走向打造人人受益的社会环境。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仍有不足。例如,难以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要,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够系统连贯,重建设、轻维护、轻管理,盲道被占用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经实施,今后仍需有关部门完善配套政策、细化相关标准、加强执行督导,打造连续贯通、安全便捷的无障碍环境,让特殊群体生活出行无“障”有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