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当前,河北、云南等地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乡村振兴与生态优化相结合,做到以生态旺乡村,以振兴强生态。如何把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并发挥出来,从而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其一,大力推进乡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为乡村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以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产业进化升级。应在确保不破坏乡村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依托生态优势进行乡村的产业化开发运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乡村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以及高效率、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将美丽乡村的绿色资源变成生态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其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引导各方密切关注环境治理、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传播关于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乡村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信息,鼓励环境企业深入乡村,开展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恢复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平衡。探索实施“金融+ESG”模式,成立乡村ESG基金,专注用于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投资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生态产业。围绕“双碳”目标,重点投资包括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康养等在内的产业项目,孵化培育并投资有助于乡村发展的社会企业及公益企业,比如农村小额贷款、农村学前教育、生态农业等。
其三,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乡村,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加速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开展垃圾分类,不断完善农村“路网”,实施“点亮乡村工程”项目,普及乡村图书馆、文化馆,提高乡村信息化水平,实施宽带提速、光纤入户等,全面缩小城乡间公共基础设施的差距。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习俗,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增强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