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淮滨:乡村“土味”彰显文化“品位”


□朱丝语

“这个叫石磙,是以前用来将谷物磨成粉的器具。过去,许多加工活都是手工完成。现在,我们生活很方便,用品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很多农具现在很少见到了,带着孩子来看看,与她说说以前的日子……”8月28日,在淮滨县新里镇陈围孜村,村民张新峰带着孩子在该村的村史馆参观时对笔者说。

走进陈围孜村史馆,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文字映入眼帘,村情概况、民俗风情、未来展望等内容,详细记录了该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蓑衣、米面斗、犁具、牛兜嘴等老物件,将大家一下子拉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这些蕴藏着旧时光的老物件,让传统文化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陈围孜村史馆坐落于该村文化大院内,由国防教育馆、怀旧馆、生活馆、村史馆、文明实践站等12个展览馆构成,通过文字、实景照片和实物展陈等形式,多维展示村史村情、村风村貌、传统文化和未来发展等情况。展厅中一件件农耕老物件不仅记录着乡村历史变迁,也饱含着村民的集体记忆。

“这些都是我们年轻时常用的,有年代感,很有意思。乡愁文化纪念馆留住了乡土记忆,也留住了我们的根。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生活好了,就忘记艰苦奋斗。闲暇的时候,我会到馆里当讲解员,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讲过去的故事。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都觉得不虚此行,称赞这里是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的课堂。”该村老党员李大爷说。

村史馆不仅是传承历史文化、承载浓浓乡愁的场所,也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开辟了新阵地。淮滨县许多村史馆建成后不仅吸引众多群众来访参观,也成了村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饺子宴、读书会、传家风家训等多项活动在这里日常开展,留下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些老物件不仅是老一辈的记忆,更是祖辈勤劳节俭、踏实奋斗的见证。建设村史馆,就是要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讲好乡村社会发展变迁故事,让乡村历史文化‘活’起来。让后来人走进来,扑面而来的不仅有乡村‘土味’,更有文化‘品位’。”该县相关负责人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