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聚焦“产业+人才”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杨祯

泗店乡位于新县南部,北距县城9公里,南与湖北麻城毗邻,总面积75.0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约1.2万。 一直以来,泗店乡秉持以人才带动产业的“产才融合”发展理念,持续在凝聚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上聚力用劲,确保让人才工作成为支撑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的硬核保障,不断推动项目落地、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助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全乡6类人才共计935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人,专业技术人才172人,高技能人才5人,农村实用人才379人,社会工作人才76人,外出创业就业人才283人。 发挥“原乡人”优势,盘活产业振兴“资产存量” 说到“原乡人”,必须提到泗店乡的农家饭。新县人大多知道,都说饭菜地道,口味纯正,吃得舒服,就是在信阳包括湖北周边县市也是小有名气。2000年,泗店乡有了第一家农家饭庄。自此,农家饭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乡登记在册的农家饭庄66家,从业人员380余人,其中餐饮主厨137人。这些农家饭庄平日里生意就很好,每逢周未、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几乎家家爆满。

而农家饭庄生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厨师水平的高低,这就不得不说到“泗店厨娘”。吴华敏是泗店乡将军农家饭庄的老板娘。她所经营的将军饭庄位于泗店乡范店街道老林站河边,2010年开业,作为泗店“美食湾”中的杰出代表,是泗店乡首家明厨亮灶示范店。店内菜品兼具信阳菜湖北菜特色,风格独特,既养生,又能满足食客对口感的追求,正宗鱼肉糕、特色原生态土鸡、蛋饺肉丸、素炒将军菜等深受客人好评。店内特色菜为鱼肉糕,是她的拿手好菜,央视7套《乡土》、10套《中国影像方志》《千城百味》先后到饭庄采访报道。不要小看这鱼肉糕,每一片都传承着一个红色家庭的家风文明。吴华敏说,记得伯父郑维山将军每每返乡,家里必定会做上一道鱼肉糕。因为郑维山将军总是念叨,在征战的路上,不知道多少次思念家乡的味道。郑维山将军去世后,做鱼肉糕便成为吴华敏家里的传统,既传承着红色的历史,也代表着对亲人的思念。吴华敏和丈夫郑直军用双手在泗店乡经营着这家农家饭庄,从最初仅仅只能接待3桌客人的小饭馆,到如今年营业额100余万元农家饭庄“金招牌”,吴华敏也被大家公认为“做红色味道传承新县味的巧媳妇”。

但是,一派火爆的农家饭产业,在2020年前后逐渐遇冷。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也有了反思的时间,也开始寻求泗店农家饭的出路。如何帮助“农家饭”从业人员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档次,成为第一个要突破的关口。为此,我们耐心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最终按照“共建、共享、共兴”的工作理念,成立了农家乐暨食品安全联合党支部,动员沿线农家饭庄改造提升,实行明厨亮灶“五个一”(统一服装、统一餐具、统一菜单、统一招牌、统一标识)工程,利用节会活动举办厨艺大赛,全力打造“新县味·泗店菜”美食湾文化IP,先后推出“泗店家宴——石斛宴”“泗店家宴——大畈流水席”等特色品牌。通过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泗店农家饭逐渐回暖。

泗店农家饭虽然已经有一定区域影响力,但是目前总体规模还不大,接待能力还不够强。下一步,计划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美食源康养旅游区,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生活等结合起来,深挖“吃”的内涵,实现吃与旅游、吃与娱乐、吃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在品牌推广和标准化服务上下功夫,依托县人社局和泗店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制“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中式烹调师培训班,通过技能培训、品牌加盟等合作方式,让泗店农家饭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挖掘“归乡人”力量,打造产业振兴“中流砥柱” 比起“原乡人”,“归乡人”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更丰富的就业经历,更前沿的职业技能。近几年依托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农村交通、饮水、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用好“三星文明户”评选、文明村镇创建、饺子宴等有效载体,持续办好荷花节、农民丰收节等一批系列节会,创新基层治理,厚育文明新风。吸引一批有情怀、有能力的外出成功人士返乡投资,通过引进和培育“两手抓”,一大批思想活、见识广、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积极投身家乡。

每当提起“归乡人”周厚江时,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这个泗店长大的年轻人,当过兵、上过班、经过商。凭借军人过硬的作风和专业的知识,周厚江先后在河南羚锐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保定万昌隆商贸有限公司担任重要职务。2017年,新县县政府出台“红城英才”计划,他毅然放弃30万元年薪的待遇,从大城市回到脱贫攻坚主战场。

经多方实地考察和学习后,周厚江选择了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高的草莓种植项目。创业初期,苦于草莓种苗不优,种植规模和产量一直得不到提升。为此,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草莓协会理事长周厚成博士,在专家团队帮助下,先后破解技术难题73个,引进“中莓华欣”等新品种8个,无土高架栽培、穴盘苗繁育技术等适用技术6项。如今,园区收入连年递增,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0余个,年临时用工20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园区正在实施的草莓脱毒种苗繁育中心项目,预计可繁育出的“原种苗”100万棵(每棵5元),继而可继续繁育“种苗”300万棵(每棵3元至4元),带动至少1000亩草莓基地“生产用苗”供应(每棵0.8元至1.5元),预计年产值可达千万元。同时,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创建一个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于一体的科级人才小院,培育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 汇聚“新乡人”资源,激活产业振兴“一池春水” 从2013年以来,我们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和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突出党建引领、巩固特色龙头产业、发展新型小微产业和壮大本土传统产业思路,先后通过召开回归人才恳谈会、组建党建招商团走出去等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杨家升、刘庆华、周文波等一批“新乡人”在泗店乡投资兴业,辐射带动群众致富。他们带来的先进理念、高超技术、成熟管理及成功经验,对全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起到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新乡人”刘庆华,2008年因丈夫罹患了癌症,偶然看到央视2套《生财有道》栏目讲述了《张征:铁皮石斛十三年致富》的故事,看到铁皮石斛对癌症的功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购买并使用发现铁皮石斛能够缓解放化疗的痛苦,但价格昂贵。夫妻二人萌生了种植的念头,随即去温州考察,到了温州才发现铁皮石斛的原产地是大别山,于是决定回到家乡种植铁皮石斛。恰巧此时,我们听说她的情况,认为泗店一直有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且有助于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在洽谈合作意向后,积极争取土地、农业等部门的支持,在项目建设立项备案、用地报批、政策扶持等方面,为园区提供帮助。项目开工后,对园区河道、堰坝、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工程,给予配套支持。同时,多方协调支持石斛产业从单纯种植向组培、石斛系列产品开发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产业转型,不断延伸石斛产业链条,石斛园也成为各级培训实践教学点,年接待学员、游客6500余人次。

刘庆华始终秉承“互帮互助、做大做强、共同致富”的理念,在石斛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瞄准二产三产带一产,通过实行“企业化”运作,建设石斛产品加工车间、生产线、产品展销中心,引进浙江专业团队全过程管理,打造大别山铁皮石斛道地品牌,打通东南亚、欧洲市场。 三产致力于“农文旅”融合,深度挖掘石斛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研学教育、健康养生产业,推动一产“户种植”模式,带动周边村民拓展种植规模,以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以农村产业为依托,以资产股份合作为纽带,大力推进“三权分置”“四股共享”,逐步建立村(组)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广泛参与、联结紧密、运行良好的农村股份合作机制,打造余河铁皮石斛康养村。 2023年3月,泗店乡余河村有机石斛驯化大棚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93万元,主要建设石斛驯化大棚,配套机井、潜水泵、无塔供水及过滤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当地务工群众20人以上,临时用工5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人才激活力,产业促振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落细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作要求,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产才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系新县泗店乡党委书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