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浉河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浉河区:步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本报记者 周涛 通讯员 徐铭

村道开阔、绿树掩映,屋舍俨然、白墙青瓦……近日,记者走进浉河区东双河镇响山村,只见小山村吸引着众多人前来游玩,俨然变成了美好宜居的“网红打卡地”。“村干部带着群众干,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切入点,做到创建、提升、管护一同抓,全面推进了美丽乡村的提档升级。”东双河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在东双河镇保民村的主路上,记者同样被眼前的画卷吸引:一抹阳光穿透云层,映射在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民房的护坡挡墙整齐划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民生提质工程的推进,保民村高标准实施了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提升和民居立面改造工程,做“靓”了生态文章。通过打造徽派民居群、“彩虹”行道、“共享菜园”丰富交旅文创出彩,新建了农副产品及茶叶交易市场和“乡村会客厅”“休闲凉亭”,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有声有色。

东双河镇所见,只是浉河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浉河区按照“全面覆盖、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高质量开展一体化规划,高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动单点创建向片区示范、全域推进转变,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全域旅游、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通过包联共建形成常态长效工作合力,持续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目前,该区已累计创建中国传统村落14个、中国景观村落12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6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村30个,形成了以楼畈村、郝家冲村、学堂岗村为代表的精品茶园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示范带。

好生态就是好风景,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浉河区得到了火热实践。为持续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将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浉河区以全域旅游标准审视绿道功能,以示范区旅游环线为脉络,同步植入优质商业资源和时尚业态,着力打造交旅融合“快进、慢游、深体验”新样板,实现区域内茶山、景区、景点、民宿、产业带间的互联互通。

新的发展理念催生了茶乡高质量发展。浉河区的民宿产业也犹如雨后春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串点连线成片,以大别山茶乡文化为纽带的民宿从“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该区围绕“茶旅融合”“红色旅游”“农耕文化”“多彩田园”等建设主题,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旅游乡村,将茶产业、茶文化与民宿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发“茶旅+民宿”“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已成为浉河区茶旅转型的着力点、乡村振兴的突破点和全域旅游的引爆点。

与此同时,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浉河区将目光投向了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在浉河区十三里桥乡,红果缀满枝头,游人采摘正忙,草莓产业成了富民强基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我们坚持以科技种植方式,精细化管理,让游客采摘更具体验感。从春节到现在,村集体经济已经获取利润近5万元。”十三里桥乡黄湾村党支部书记梁孝兵告诉记者。

提升振兴速度,展现振兴质量。浉河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扛旗的强力引擎,探索建立“投、融、建、管、还”五位一体的投融资机制,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注入源头活水。该区严格按照“1513”项目推进机制,及时打通项目建设“中梗堵”,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创新一批开发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此外,该区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来抓,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乡村振兴,在前端做实茶园改造,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中端开展技术攻坚,实现从产值到效益的转变;在末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促进了茶产业发展的持续腾飞。

据悉,浉河区目前正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新路径,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浉河样板,以“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为澎湃地动力引擎,步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