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黄姓:以国为姓 根在潢川


编者按:地处中原地区南端、淮河中上游的信阳,是一座血浓于水的根亲故城。这里素有“中原侨乡、闽台祖地”之美誉,在晋唐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成为历代中原河洛人南迁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从夏朝初期到春秋末年,这里先后建立过十多个小方国,既有夏、商、周的封国,也有各朝代贵族的食邑,先后演绎过许多方国盛衰兴亡的故事,有着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为唤醒“姓氏”的生命力,即日起,本报在《同宗同源·同心同向——喜迎第十一届中原根亲文化节之根在信阳》专栏,陆续刊发与信阳有关的姓氏文化知识短文,展示信阳姓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全面推进人才回归、资本回归、产业回归,助力信阳发展。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韩蕾

木有本,水有源。黄姓,这个具有辉煌历史的大家族,发祥早,根源深。多少年来,海内外的黄姓儿女追根溯源,不断旅赴到一个古老神奇的地方寻根拜祖,这个地方便是信阳潢川。

潢川,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在这片黄土地上,曾书写下历经夏、商、周三大王朝长达1400余年的黄国历史。

传说,夏代,一个以黄鸟为图腾的部落叫“黄夷”,由华夏东部游牧而发展迁徙到江淮地区定居,生产活动中心便在今河南省东南部一带。佐禹治水英雄伯益(另一说法为陆终)是这个“黄夷”地区的传奇首领,其后受封于黄,由此诞生了黄国。

到了两周时期,史记文献对黄国的记载已较具体:当时黄国为诸侯国之一,楚国称霸,黄国不服,既积极与江淮流域的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又和中原北部的齐、宋、郑、卫、鲁等修好,充分利用自己处于“黄淮”和“江淮”之间的军事要塞、交通枢细的地域优势,团结周边的国家,在相当长的阶段与楚抗衡,鼎盛一时。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但楚灭黄的“野火”烧不倒深深植根的黄氏参天大树,自黄国诞生那天起,“以国为氏”的黄姓,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始终发展向前。

追根溯源,自有黄国起,就形成了 “以国为氏”的黄姓。这在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中有权威的记载。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黄氏赢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国有史,族有谱。黄氏宗祠自唐宋以来,陆续产生丰富的家谱族牒。纵观历史文献,姓氏文化典籍、谱牒,自古至今有三点根本共识:一是黄姓发源时间是始于夏朝初年,是赢姓子爵受封于黄,建立黄国;二是形成原因,黄人“以国为氏”,有了黄国便诞生了黄姓;三是黄姓发祥地就在黄国,黄国即在今信阳潢川。

黄国故城位于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隆古乡,呈长方形,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典史籍对这座古城多有记载,《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黄城,州西十二里,春秋时小国也。”黄国属当时有一定势力的诸侯国,定都于今潢川的隆古乡一带,是因为这里地居江淮要塞,为豫东南各诸侯国的交通枢纽。

黄国故城遗址是古代黄国确在豫东南淮河畔的明证。古城尽管历经漫长岁月风雨的无情剥蚀、巨变沧桑,但当你置身于古都城里,还是能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感慨黄国先祖开创古代文明的艰辛与辉煌。

现在,潢川县大力完善黄国故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古黄国历史文化陈列馆、黄君台、黄国故城博物馆、黄国故城文化旅游区。而每年都有不少来自海内外的宗亲团体及黄姓族人前来寻根拜祖,凭吊故国遗址,缅怀先祖业绩,因为他们同根共祖,情系一脉,即天下黄姓根归黄国、源出潢川。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