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浅谈苏信合作的人文历史渊源(下)


孔辉

(接上期)

五、革命火种映苏信,一衣带水话深情

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定,我党将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其中,陕北红军改编成第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也就是新四军。这个时候,信阳和苏州同属于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战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此后多年的战斗中,两地始终在战略上相互呼应、有力配合,形成了“一衣带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与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两支部队是密不可分的。

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前身即为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和豫南抗日游击队。1935年2月,在红二十五军长征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为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时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高敬亭(信阳新县人)临危受命,迅速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并发展了地方游击队和便衣队。从1935年年初到1937年秋,他带领红二十八军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17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有力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锻炼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为后来组建新四军保留了一支重要力量。

1938年2月,根据党中央命令,高敬亭带领的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由他任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赴抗日前线,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在高敬亭的领导下,新四军第四支队纵横驰骋、相机歼敌、宣传组织群众、发展党组织,组建地方抗日武装,部队由最初的31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有效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增强了广大军民抗战的必胜信心,并在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相城地区(苏州相城区)打击日本侵略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后来我军开辟华东抗日战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先后经历番号被撤销和重建军部两大重要节点。在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后,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这个时候由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5师就在河南、湖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师部就曾设在信阳县(现信阳市浉河区)南部山区。目前,浉河区浉河港镇四望山中还留存着新四军五师师部旧址群,记录了革命先烈在此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经过多年抗战,新四军第五师主力部队发展到5万余人,创建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了鄂豫皖湘赣五省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万人口,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从战略上有力配合了华北、华东的敌后战场,为抗日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追溯党的历史,从1921年到1949年,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策应着江浙地区的革命发展,为新四军的壮大以及华中、华东等区域革命根据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目光转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支诞生于阳澄湖畔的部队,又将苏州和信阳联结在一起,这支部队就是著名的“沙家浜”部队。1939年5月,遵照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策略,时任新四军第六团团长的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5个月后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江抗”奉命西移,在阳澄湖畔的后方流动医院留下了36名伤病员。沙家浜儿女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掩护、照料着新四军的伤病员。后来,以康复的伤病员为骨干,组成了“新江抗”部队。之后,该部转战大江南北,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为铭记沙家浜人民的拥军恩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集团军某部至今仍以“沙家浜”部队命名。

1975年,按照党中央部署,“沙家浜”部队由浙江调防到河南,驻地就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其中一个营还驻在中心城区湖东大道上,直到2017年换防到西安。在驻地40多年来,这支铁军先后参加了淮河抗洪、明港火车站救灾等突发事件的救助和一些重大工程的修建,与豫南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经了解,常熟市相关部门以及沙家浜镇党委多年来经常到部队驻地看望慰问,延续这跨越世纪的军民深情。

一衣带水、山河相连。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的革命火种辉映着华东抗日战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于阳澄湖畔的“沙家浜”部队又把军民鱼水情深的优良传统从山清水秀的苏州带到了豫风楚韵的申城,更把智慧善良的苏州人民与勤劳坚韧的信阳人民紧密结缘在一起。

六、改革开放谱新篇,苏信合作正芳华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信阳的交流也并未中断,而是在劳务、经济、文旅等各领域开展了深入持久的交流往来。

在人力资源交流方面。信阳是人口大市,苏州是产业大市,开放包容的苏州吸引着无数有梦想、能吃苦、肯奋斗的信阳人民前往创业追梦。每年春节国庆长假,百度迁徙发布的数据显示,信阳经常占据苏州十大迁出或迁入地。据统计,信阳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有240万人左右,超过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苏州务工经商的就有57万人左右,仅固始县籍就有超过20万人。在这些信阳籍人员中,经商办企业的约有6.7万人,仅在吴江区盛泽镇就有8万信阳籍老乡从事纺织服装行业,江苏河南商会会长、苏州河南商会会长均是信阳籍人士。这些在苏州奋斗的老乡,既积极奉献驻地,每年为苏州当地创收产值可达1000多亿元,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2022年苏州市人口数129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958.3亿元,人均GDP为18.54万元),又不忘回报家乡,每年汇回转移性收入近180亿元(按年人均汇回3万元计算)。近年来,苏信两地继续加大人力资源对接和校企合作,仅今年以来,信阳举办苏州专场招聘活动4场,两地用人单位407家,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向苏州输送毕业生及实习生600余人。

在产业合作共赢方面。近年来,信阳籍老乡在苏州创办企业20余家,为苏州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依托“鸿雁回归”工程,在老乡的“穿针引线”下,信阳也先后从苏州招引各类项目58个,总投资额超190亿元,对构建信阳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在苏信对口合作拉开序幕后,两地在产业方面交流更加深入,信阳找准合作的发力点,拿出最优质的资源、最高效的服务保障,对重大项目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介入、全流程跟踪;苏州针对信阳产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佳结合点,推动打造合作平台,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苏信对口合作中来。目前,两地累计签约主导产业项目94个,合同总投资187.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1个,合同总投资84.5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6个。

在文旅互动往来方面。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信阳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传承区,每年有70余万信阳籍人员前往苏州旅游,近两年已有1000余人次苏州党员干部到信阳接受过红色教育培训……两地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茶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将海阔天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苏州市是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重地、历史文化高地,信阳市是中原距离长三角最近的花园城市、宜居宜业之乡,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人力资源互补,产业高度耦合,从劳务输出到产业承接,再到人文往来,苏州、信阳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必将跨越千年历史的高度,从厚重的渊源和记忆中走来,双向奔赴如诗如画的美好未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