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青云 段黎明
一进村口,一块巨石上“桥头村”三个字清晰可见,五颗红星下面镌刻的是“不忘初心 永远跟党走”9个红色大字。
水泥村道两旁,格桑花迎风盛开,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际,一泓碧水滋养着这个宁静美丽的小村。
这个既没有地理优势,也没有人才优势的村子,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创成“五星”支部的?
昨日,在整洁的村部小院,记者见到了一头利落短发的全国人大代表、固始县张老埠乡桥头村65岁的党支部书记汪荣秀。“1983年在村里工作,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我在北京待了15天,从来没离开村子这么久,特别想乡亲们,回来见到大家,眼泪止不住地流。”汪荣秀感慨。
人心齐,泰山移。“我认为,建强班子抓党员,支部过硬是关键。支部过硬首先是支部书记要过硬,在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做到对党忠诚、心系村民、勇于担当,化解矛盾讲究方法和时效,作风民主不搞‘一言堂’。”面对记者,汪荣秀快人快语。
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桥头村坚持谋划宣传“两手抓”,上下创建“一盘棋”,聚焦创建任务,对标创建要求,借助“支部联支部”活动机遇,撬动全村各项工作上台阶。
目前,桥头村在家的30名党员,均已定岗明责。建立“村干部+党员+群众”工作模式,实现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无缝隙,全村党员积极参与联户工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采访中,记者遇到正在遛弯的70岁村民何士国,他感慨:“儿子要接我去大城市享福,我才不去呢,现在我们这儿有花有树、有路有灯,漂亮干净,哪儿也没家里好。”
桥头村抓住2022年全县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机遇,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将村内闲置空地利用起来,见缝插绿,打造精致园林小品。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2022年,桥头村从苏州引进了康跃鞋业有限公司,落户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发展扶贫车间1个,吸纳周边留守群众近30人,有效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租金,让搬迁点搬得进、留得住。
“留下来”盘活土地。该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盘活集体资产,拓宽集体经济收益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流转,增加集体收入。
截至目前,桥头村共成立农民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2个,流转土地1000余亩;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规模化、标准化种植1500亩优质水稻;合作社绑定张老埠乡礼福大米加工厂,带动村民就近稳定就业25人。
移风易俗,节俭待客。该村制定《桥头村村规民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严禁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行为;“红白事”需报批,减轻农村人情往来压力。
以亮牌制约行为,以亮牌接受群众监督。党员“明身份、亮承诺”,悬挂“党员之家”牌匾,带动亲友、邻里共同打造“美丽庭院”,以家庭“小美”促进社会“大美”,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新家园。如今,荷塘美景、文化长廊、农民会客厅、劳模道德讲堂、劳模小游园串成线、连成片,点缀着这个美丽和谐的小乡村。
40年的工作经历,已让汪荣秀与桥头村融为一体。她正引领村民继续向着人人参与、户户参与、自我管理的目标迈进,让这个文明村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