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上石桥镇:“三大产业”强村富民促振兴


□本报记者 唐车 胡俊杰 文/图

盛夏时节,商城县上石桥镇处处铺展着针织劳作、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17000余亩艾草即将收割完毕,纺织产业迎来订单高峰,成片的再生稻丰收在望,空气中弥漫着“成熟”味道,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画面,尽情铺展在上石桥这片美丽富饶、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艾草种植、纺织产业、万亩再生稻产业,让每一个产业在当地形成一个小型产业链条,在每一个产业链条上做出增量,既让农户播种了希望,又让群众收获了幸福生活。

电商助力,推动艾草产业大新发展

今年以来,该镇大力扶持村民推广艾草种植、艾草产品加工产业,将一株株不起眼的“小艾草”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黄金叶”。

走进刘楼村的艾草种植基地,一株株一米多高的艾草已进入最佳收割期,人工机械正在忙碌着收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香。“收割后的艾草经过五六天的自然晾晒,就可以直接用打捆机打捆,销售给该镇的艾产品龙头企业艾思缘艾叶有限公司。预计一亩地可以收割2000斤,收益2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江德云介绍。

在艾思缘艾叶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只见琳琅满目的艾草产品摆满整个展厅,用艾草制作的艾条、艾柱、艾草温灸贴、艾草颈椎枕、艾绒被、艾眼宝、艾草足浴包等产品有20多种。“随着人们的养生理念逐渐提高,这些产品销量一直不错,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工厂也经常加班。”该公司负责人高关友介绍。

近年来,该镇积极培育以艾思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连片集中打造万亩艾草种植基地,持续扩大艾草种植面积,同时招引大企业入驻,建设艾草深加工基地,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康养”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不断将艾草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属于上石桥镇的特色产业品牌。

因地制宜,打造纺织产业新链条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该镇双竹元村把抓产业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根本方法,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不断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8月2日,记者在竹元村双利针织厂车间看到,不少巧妇正在缝纫机上聚精会神地忙碌着,她们有的缝纫着袖套,有的处理着线头,针织厂负责人穿梭其间,认真检查每道工序的完成情况。

双竹元村双利针织厂的开办,不仅带动周边280余名群众就业,还把一些小的纺织工序分别转包给小作坊和村里留守的老人,完成后再由双利针织厂统一回收包装出口,逐步形成了一个小型产业链。

“该针织厂目前已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衣的完整制衣链条,产品远销欧美,年营业额可达5000万元。针织厂的开办,极大激发了村级活力,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务工赚钱,既增加了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每年,我们村仅租金一项就能收入18万元。”竹元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成奎告诉记者。

深耕发力,助推再生稻产业再升级

在落日余晖下,记者走进佰明家庭农场的再生稻基地,微风拂过连片的再生稻田,送来阵阵稻香。

“今年,我们农场种植再生稻500余亩,其中稻虾共作和稻鱼共养面积200多亩。以往我们对养殖小龙虾和再生稻种植技术懂得不多,镇里就帮我们请来了水稻专家和专业养殖小龙虾的人员过来手把手指导。通过近两年的综合种养,我们农场的利润越来越高了。今年小龙虾纯收入预计在18万元,再过10多天,头茬再生稻也即将收割。”佰明家庭农场负责人肖伯明笑呵呵地向记者展示附近米厂发来的稻米订单。

近年来,在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村委成立了再生稻种植合作社,并以再生稻为主,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稻鱼共养。通过建立合作社与农户利益的联结机制,对周边种植大户进行再生稻病虫害防治、水肥等技术指导,和跟踪式服务,为今年水稻增产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上石桥镇作为全县人口大镇、农业重镇,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域综合副中心’定位,立足镇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当地特色产业,全力构建艾草、纺织、优质稻米等各项产业全面发展新局面,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开花结果,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该镇党委书记吴雪云信心十足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