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金
老师送我一蔸珠兰,我视若珍宝。
临时购买花盆已经来不及了,经过反复筛选,腾出一个图案精美、细腰阔口的花盆栽种它。花盆里原来栽的是棵金银花,株型不错,下了几年的工夫,已修剪成型。但为了栽珠兰,也只能忍痛割爱了。把它移栽到门前湖边围栏处,任其自由发展去了。
珠兰,其花圆如珠,与建兰同时开放,其香也似,故名珠兰;又因为其花型小,黄色如粟米,清香似兰,而名金粟兰;其花类似鱼子,又名鱼子兰;其叶形状像茶树叶子,其花可熏茶又名茶兰等,既能观赏,又能闻香,还能熏茶,非同于一般的植物。养珠兰是老师几十年养花的首选。珠兰要分盆了,一蔸分为几蔸,老师留意喜欢养花又赞美过珠兰的友人和学生,逐个电话联系,三五个到了,老师把枝繁叶茂的珠兰从花盆里小心翼翼地移出来,用花铲均匀地分为五六蔸,让大家选择,余下的那蔸老师换盆重新栽培。土壤是老师平时积攒的扫院子的浮土,因为珠兰对土质要求很特别。浇水、压实,放在阴凉处返几天劲,待到珠兰生根了,再移到光照不强的地方,任其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老师就是在珠兰一次次分盆,一蔸蔸送人中变老的。看到友人和学生拿走一蔸蔸珠兰,老师心里自然特别喜欢。一遍遍告诉大家:“珠兰喜温暖、潮湿和通风的环境,喜阴,忌烈日,要求疏松肥沃、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
老师介绍珠兰生长习性的时候,一如当年站在讲台上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始终平易近人,语言和蔼,给人亲切感。我们仿佛瞬间年轻了几十岁,回到那个虽简陋而书声琅琅的教室,回到那个求知若渴的青葱岁月。当时老师也不足30岁,黑黑的面庞,威而不严。他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小镇街道人,1960年毕业于郑州师院(现郑州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小镇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他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三尺讲台,演绎历史变迁;一支粉笔,写尽古往今来。老师不光文字功底深厚,还写得一手好字,影响着几代人。他为师勤奋,厚德载物,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博得学生敬佩,社会敬重。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老师一生的写照。幼时孤儿寡母、家境贫困,奠定了老师一生中惜弱怜贫的基础;青少年时胸怀抱负四处奔波求学,吃尽苦头,培养出老师教学生涯爱生如子大爱风范;中年得志,事业蒸蒸日上,老师始终低调为人,高调做事,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己任;老年功成名就,声名远播,他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君子坦荡荡。社会的日益进步,导致人的思想负荷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精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但老师却能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老师是小镇文学播种者。年过八旬的他仍勤学不止,笔耕不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像个领跑者,领着、鼓励着、吆喝着、鞭策着,一同上路了。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小镇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现象:往流镇作家群。河南往流作家群30余人中,九成是他的学生。高规格、高质量、高品位的往流作家群出版文学作品100余部,创作成就多样,涉及长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各个方面,他们植根在这片土地,创作出大量的表现乡俗、乡土、乡情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师以真挚的爱心感化学生,以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以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在学生心田播下诚实、正直、善良、大爱的种子,老师用自身良好的品格、睿智去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传递给了他所有的学生。老师教出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开枝散叶,添光增彩,如同他分盆的一蔸蔸珠兰,其叶也翠,其花也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也养花多年,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永远达不到老师养花的境界。我也从教四十余年,始终以老师为楷模,但老师的人格魅力我始终无法企及!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