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袁野 李亚云
昨日,听闻记者前来寻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新县箭厂河乡工作人员余笑主动当起了向导。
“1930年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一军前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 ‘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的指示,决定在箭厂河建立鄂豫皖地区红军总医院,1931年秋基本建成。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成立,医院即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前往医院旧址的路上,余笑寥寥数语讲述了医院的由来。
在箭厂河乡卫生院不远处,止步于一座“丰碑”前,余笑指着一处大理石碑刻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所在地。”走近碑刻,扑面而来的是历史与时光的印记。斑驳的碑刻正面,印刻着“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 新县人民政府”等字样;碑刻背面的文字已经被侵蚀,但依稀能够辨认出关于医院建成的时间及发展的历程等内容。
历史远去,碑文难辨,但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的故事却扎根在新县人民的心中。因为在新县,随便抓一把土,都能拧出烈士的鲜血;任意一个山岭村落,都记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穿过枪林弹雨的新县儿女,血液中流淌着铮铮铁骨和革命豪情。
据《新县卫生志》记载,1930年秋,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一军前委决定,在箭厂河兴建一所固定的红军后方总医院,作为重伤员的病房。选用吴氏祠堂作为基础,当时祠堂已建好框架,有现成的砖瓦木料,再添置些白铁、玻璃、天井顶柱等,进行一番设计改建即可。
当即动工,由总医院政委胡明政,主管会计戴春舫、黄绪竹,办事员张文道、吴行金等组成基建领导班子,又从武汉请来几位工人负责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建成,次年正月即开始使用,共用银币约八千余元。
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原系砖木结构轿顶式楼房,坐北向南。东西长32米,南北宽24米。上下两层,各24间。中间天井呈轿顶形升起。楼房四周荷池相绕。因建筑新颖,当地群众称它“洋房子”。
总医院设内外两科,由门诊和病房两部分组成,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可作肠吻合、截肢等大手术。共有病床500余张,主要接收重伤病员,轻伤病员住在附近群众家里。医院收治1000多名伤病员,且居住分散,人少事多,工作量大,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医疗作风和忘我的革命精神,把每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在这里住过院的伤员无一不受感动。
红军医院不仅治疗伤病员,还给当地的群众治疗疾病,而且一律免费。群众对红军医院的支持也是全力以赴。在伤病员多时,总院附近各村家家有病房,人人当护理,充分展现了军民鱼水之情。1932年秋,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总医院楼房被烧毁。当地群众只要一提起总院无不惋惜,逢会赶集总要在其遗址上徘徊一阵子。
当年的医院虽然已被烧毁,但它在革命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给新县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在旧址上兴建了箭厂河卫生院。1976年,新县县政府在旧址前树立了纪念碑。1977年公布为新县重点革命旧址。2021年12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常会有当年在总院工作或者治过伤病的老红军前来访问。如原红军医院第一任院长林之翰,就曾两次访问箭厂河。原中央特派鄂豫皖边区巡视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的郭述申,1977年5月访问箭厂河总院遗址,手抚“纪念碑”深情地说:“这块地方来得是多么不容易啊!”又如曾在总院当过勤务,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应山县委副书记的宋宝忠,1981年专程访问总院遗址,一住三日。曾在总院治过伤,现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的高志荣,1982年8月也曾前来此访问,并参观“箭厂河革命纪念馆”。曾在总院当过司药和看护的如曾韬、范明、戴觉敏等也先后前来访问。
青山埋忠骨,绿水映丹心。走在新县的大地上,望着山上那一块块粗犷斑驳的巨石,望着山下那潺潺的流水,望着满山的青竹和绿树,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红色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新县儿女自强不息,在艰难困苦中拼搏,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科学发展中前行。
编后语:百年医脉,历久弥坚。5月19日起,本报“健康天地”专版启动《医脉相承·信阳老医院的传世故事》系列报道。一个多月来,记者深入寻访挖掘豫南大同医院、金刚台上红军洞群、浉河区四望山上新四军五师前湾医院、商城伏山乡里罗城红军医院、罗山县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新县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的故事。通过讲述百年老医院、红军医院、红军洞群等背后的医学往事,带领读者们了解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感受一代代白衣卫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