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田成方林成网 沟相通渠相连 旱能灌涝能排

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本报讯(记者 唐车)昨日,记者走进息县彭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只见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进行后期扫尾工作,经过整理的高标准农田地块平整、土壤肥沃。在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初具规模。

“以前,渠道泥沙淤积、杂草丛生,水流不畅,农田不能及时灌溉,灌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彭店乡全国种粮大户柳学友说,遇到干旱天气,农田灌溉便成为“老大难”。

眼看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接近尾声,柳学友满怀期待地说:“以前灌溉一次,日夜不停,需要六七天,渠道建成后,不到两天就能完成。”

“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种粮大户的底气。今年,我种了2000多亩小麦,没有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前,灌溉难、收割难,我们大伙都是靠天吃饭。如今有了高标准农田,不仅小麦能喝上‘解渴水’,还让我们收割变得更加方便。以前道路不畅通,农田高低不平,遇到灾害天气,收割机下不了地,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烂在地里。如今麦田平整开阔,麦子一熟,联合收割机一下地,两三天便能颗粒归仓。”柳学友对记者感慨。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大举措,既保护了现有耕地,又能增加新的耕地,还建设好了农田。近年来,我市通过健全建管机制、严格质量管控、加强资金筹措、年度项目推进等措施,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同时,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推动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了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粮田”真正变成了“良田”。

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而前段时间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让我市农作物经受了一场大考。在淮滨县赵集镇廖庄村,村民却没有像往年那样为抗旱发愁,新打的机井让他们在浇灌时轻松了许多。

昨日,记者在廖庄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看到,村民们正利用新打的机井灌溉农田。看着清澈的地下水从机井里抽出,正哗哗地流到干旱的稻田,村民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便于我们机械化耕作,可有效减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种粮收入,真是一件大好事。”种粮户李金涛欣喜地说。

近年来,淮滨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指导思想,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先后投资3.05亿元,主要进行了水、土、林、路、桥、渠、井、电灌站等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不仅是赵集镇,该县防胡镇的村民也在享受着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福利”。

近年来,防胡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完成对全镇16个村8万亩耕地配套设施提质,稳步推进农田林网建设,配套路、林、桥、涵、井,建设高效节水喷灌系统,让普通的田间管理变得更高效。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农田基础条件,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全市粮食产量自2006年连续17年超过百亿斤,连续15年超过11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信阳贡献。2019年度、2021年度信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获得省政府评价激励资金2300万元。”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科长董凌云告诉记者。

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已建高标准农田893.41万亩,占全市现有耕地面积的75.6%。今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5.03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12.2%。目前,各县区已将任务落实到田间地块,勘察设计已基本完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