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


编者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程伟

在马克思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有这样一部著作,确切地说,是一部手稿,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为激烈的争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生前却从未公开问世,即便是在1859年,马克思回顾自己的早年探索历程时,曾提到了那部著名的“交给老鼠牙齿去批判”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时也只字未提。然而,在它沉睡了将近90年之后,在它重新被人们“发现”之后,却引发了一场思想史上的巨大震撼,这部著作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被誉为“红色教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悉尼·胡克曾撰文说: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不是《资本论》的作者那样,是身穿风尘仆仆的常礼服的经济学家,也不像是革命的长裤汉,《共产党宣言》中很有鼓动劲的作者。他穿上了哲学家和道德预言家的衣服,带来其作用超乎阶级、政党或宗派的狭隘圈子的关于人类自由的喜讯”。作为《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是一位严谨精深的经济学家,作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是一位充满激情的革命者,而作为《手稿》的作者,马克思变成了一位温文尔雅的道德预言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手稿》以人道主义异化理论为核心,早期马克思是一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而晚期的马克思则以经济学为核心,是一个“科学的马克思”。这样一位马克思必然引起马克思思想阐释史上空前的争论。《手稿》是由后人根据马克思写于1844年4月-8月的三个分散的笔记(分别是笔记本I、Ⅱ和Ⅲ)进行整理、编辑并定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题表明《手稿》写于1844年,内容涉及经济学和哲学。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部用哲学语言阐述经济学内容的《手稿》。1927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摘要发表了笔记本Ⅲ,但《手稿》被误认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32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德文原文发表了全部《手稿》,并加了现在这个标题。在我国,《手稿》最早由何思敬译成中文,195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手稿》通篇运用的主要是哲学语言,如“异化”“异化劳动”“类本质”等来自黑格尔、费尔巴哈著作的概念,所表达的以及所运用的主要材料却是经济学的,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著名经济学家著作中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研究之后在理论上获得的一系列进展。笔记本I的内容是:对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作比较分析,揭示斯密学说的矛盾;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笔记本Ⅱ只遗留下四页手稿,主要是有关私有财产的论述。笔记本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考察和评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关分工和货币的两个“片断”。如果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探索之大成,那么《手稿》就是它的伊始和雏形。

由于《手稿》思想极其丰富复杂,所以它发表后评者蜂起、众说纷纭,成为当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且从未停止过。《手稿》的第一个德文版本的出版者朗兹胡特和迈耶尔认为:马克思晚期的著作并没有超越《手稿》的思想水平,《手稿》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著作”,是“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范围的唯一文献”。他们甚至极端地认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否定了“通过剥夺剥夺者所实现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废除剥削,是历史的真正目的”这一论断。事实上,《手稿》是马克思世界观发生决定性转折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尝试,是创立唯物史观过程的开始,既是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卓越的哲学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论观点,并作了初步的综合性阐述。《手稿》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和探索之深是思想史上罕见的。

异化劳动理论的首次提出

“异化劳动”是贯穿《手稿》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开端首先表现在“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形成。异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从黑格尔开始的。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虽然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影响,但与黑格尔将异化的主体看作是神秘的绝对精神不同,也与费尔巴哈仅将宗教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不同,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由“异化”到“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马克思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不平等及阶级斗争的根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这就是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从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的。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出发点是“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而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就是异化劳动,也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个人的劳动成果这一社会现象。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对象化”与“异化”的一致性,即“工人同其产品的反常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劳动者同其产品间的天然亲近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疏远,甚至相互敌视。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他的对象中异化了:“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因此,“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残人的一面,由此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第一,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这种劳动本质的异化就在于:“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工人自身的“物化”(即劳动者成为商品)。劳动产品的异化表明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对抗性和剩余劳动资本化的趋势。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完全是外在的东西,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因而劳动就“沦落为”片面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如果说,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由此看出,马克思指出的异化劳动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而是雇佣劳动。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本质,也就是说,人的真正本质在于劳动,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是类存在物。由于劳动变成了异化劳动,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人的异化。这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家的奢侈,另一极是工人的赤贫。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同人相异化的最全面、最典型的确证和表征。异化劳动表现的核心就是人同人的异化,这也正是马克思分析异化劳动的着眼点。“异化劳动”概念虽然是《手稿》的关键词,但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却很少再使用“异化”这个术语,可能只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到过。

私有财产关系的深刻分析

此时的马克思26岁,只是一个接触英国经济学不到半年的哲学博士,但马克思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用自己敏锐的哲学洞察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作了天才的分析。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宣称:“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又是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私有财产的物质内容即资本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异化劳动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而私有制一旦产生以后又会不断地把异化劳动再生产出来。在《手稿》中,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私有财产关系作了分析:一是私有财产的起源及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从工人方面考察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产生的关系。他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工人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些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由于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随着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异化劳动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也将随着异化劳动的衰亡而衰亡。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探索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后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分工和交换来探讨私有制的起源相比较,虽然是不成熟的,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的思想。二是异化劳动实际上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在经济上具有不同的地位、在根本利益上处于对立的表现。马克思指出:“在工人身上主观地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即资本是完全失去自身的人;同样,在资本身上也客观地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即劳动是失去自身的人。”工人生产资本,资本生产工人,因而工人生产自身,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关系被不断再生产出来。三是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私有财产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人,就是劳动。”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要消灭异化劳动,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考察后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理论第一次科学而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欺骗性,也是“剥夺剥夺者”的最初理论根据。

共产主义思想的最初表述

共产主义思想是《手稿》中的最重要成果之一。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作了历史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以私有财产的历史暂时性为理论出发点,以异化劳动产生私有制为理论依据,对共产主义作了经济学的、哲学的探索论证,阐述了自己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最初表述。这一基本思想深刻指出了: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全面解放;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解放全人类,建立一个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人类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此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共产主义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形成了更加完整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钥匙。同时指出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今天,距离马克思写作《手稿》已经过去了180年,距离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也已经过去了90多年,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也已经被证明是“青年马克思”思想探索过程中一个被放弃了的理论规划。如今,《手稿》的原始稿本静静地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的档案馆里。如果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示的是“国家之谜”,那么《手稿》解答的是“历史之谜”,这个“历史之谜的解答”,就是指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的客观矛盾的发展中得出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结论。

重新阅读这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经典著作,是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没有这部《手稿》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资本论》;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重要前提。《手稿》中的很多理论判断,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上。回望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马克思的一生都是在贫困、疾病和流亡之中度过的,正如他所说的:“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的健康状况迫使我把医生给我限定的工作时间全都用于完成我的著作。”马克思转向新的理论探索的艰辛历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顽强精神、勇于自我批判的理论品格,将永远激励着今天的人们!

(作者系信阳市委原副秘书长、信阳农林学院客座教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