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传锋
我的家乡位于豫南信阳偏西北的地方,叫楼房村。小时候,一条乡间小路系着一颗悠悠的童心。家乡的乡间小路有无数条,但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从南到北穿庄而过,顺着小河向前延伸的那条小路。
我居住的村庄西边有一座青山,南边有一条淮河,北边有一条小河,小河弯弯向东流与淮河交汇。村庄处在一面环山、三面环水的境地。青山翠绿,河水欢畅,家乡是一个有着动人故事的地方。搬不走的山,流不尽的水,阻不断的路。家乡世世代代承载着人们的辛酸往事,倾诉着无尽的悲欢离合,演绎着挥之不去的依恋与乡愁。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这是一条真正的小路,宽不过一米,两边杂草丛生,在秋末冬初有露水的时候,走在路上鞋子都会被打湿。就是这条小路在地理上却是一条交通要道。往南延伸通到湖北随州,往北延伸能通到郑州。
以前,家乡还处在刀耕火种,肩担手提,水轮石磨的年代。生产条件非常落后,人们过日子不讲究质量,凑凑合合能填饱肚子就行。
那时候每当镇上有逢集,从这条小路上走过一群群只买不卖而赶集的农民。在贫困年代,家家户户没有什么东西可卖。
在大集体年代,每到夏秋两季,从这条小路上走过一队队挑着公粮,争先恐后赶路的农民。农民的日子虽苦一点,但粮食打下来以后,精挑细选给国家交公粮还是很积极的。朴实的农民都懂得一个道理:“有国才有家,国好家就好。”那时候交公粮的场面很是火热和激动人心,农民的脸庞上也都洋溢着为社会主义大干快上的幸福感和荣誉感。
我小时候上学比较晚,给生产队放两年牛,给家里挣了两年工分后,才背起书包从小学二年级读起。就是在家乡的这条小路上,我牵着两头牛不知走过多少次。
在我少年的时候,这条小路拓宽了一些,能够走架子车和通过手扶拖拉机。
有一天下午,在这条小路上从南到北真的走过很多当兵的。庄上的大人,小孩都好奇地走出来看。庄上有一位叔叔当过几年兵,见过一些世面,他说这是部队在拉练,走过去的是一个营的部队。解放军背着枪就像电影里演的那一样激动人心。
时光在流逝,生活也在慢慢转变。在我青年的时候,家乡的这条小路已经变成大路,能跑汽车,但仍是土路,阴雨连绵的时候,泥泞的道路还是非常难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神州大地,但农村那个时候还没有兴起外出打工热。已经步入青年的我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出路。有一天我背起行李,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从家乡的这条路上走向远方,去寻找生活的希望。
几年后当我回到家乡,原来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天阴下雨,路已经好走一些,心情也就放松很多。这个时候家乡也已通电,家家户户已不再点煤油灯,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条路上时常还能看到一些小车经过。
如今,我已到中年。岁月在变,家乡也在变,慢慢地都变好了,已呈现出新农村的新景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发展建设。路路通,家家变,村村换新颜。政府对家乡的这条路投入资金,在原来已经被压得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又重新扩建6米宽,两车道极具现代化程度的新水泥路,大小车辆畅通无阻。行人再也不用担心路上有积水,再也不用害怕路上有泥巴溅身。
路有弯曲,道有旋绕,但它总有平坦变直的希望。岁月见证家乡的这条小路逐渐变成大路,变成希望之路,希望之路在向前延伸着。家乡的美感在我的心里也在向前延伸着,延伸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