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县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古村“雁归来”


□王丽君

初夏时节,巍巍大别山,碧色如海。有着“画里乡村 梦里老家”之称的周河乡西河村西河湾,入目青砖黛瓦、古木苍劲,耳畔鸟语虫鸣、溪水叮咚。

小河对岸,一家名为“西河恋歌”的农家乐门前,张晓斌刚刚送走了最后一桌客人,紧接着返回店内,正准备核算当天的营业收入。

“这段时间农家乐基本上都是满客,再加上民宿,一天下来能挣个不少钱,就连明星都在我们店里住过呢。”张晓斌侃侃而谈。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河湾人,走出大山曾是张晓斌从小到大的梦想。“那时候,村子的道路两侧,到处都是多年闲置破败的旱厕和牛棚,臭气熏天;很多民房满目断壁,无人居住……”回忆起曾经的西河湾,张晓斌直摇头。

“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从西河湾村民口中的歌谣,同样能感受到这个古村落昔日的荒凉与贫瘠。

西河湾的转机出现在2013年,新县启动了“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这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宝藏村落”才逐渐被发掘和熟知。

“西河湾开始改造的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听叔叔说,县里还专门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对村庄基础设施和古民居、村落景观等进行整体规划呢。”张晓斌自豪地说。改造后的西河湾,不仅保留了古村落的传统特色,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特别是去年竣工的“夜游西河”亮化项目,让夜幕低垂下的西河湾更有一番韵味。

张晓斌口中的“叔叔”是西河村返乡创业的“先行者”张思恩。2014年,张思恩注册成立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大别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带领村民发展油茶、板栗等原生态精品农业。村民还以旧房旧院入股,由合作社进行保护性改造后开办农家乐和民宿,获得分红收入。

“叔叔那时让我入股,可我总觉得年轻人就得出去闯荡,于是婚后和妻子一起去北京打拼,一待就是七年。”谈起在外闯荡的那些年,张晓斌苦笑道,“我从事家装行业,妻子是儿童摄影师兼化妆师。我们一个月的薪水加起来并不少,但是压力特别大,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而就这七年里,西河湾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古色乡村为依托,把田园民宿诗意生活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子里的农家乐、精品民宿逐渐发展到60余家,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了全村111户380人致富,西河湾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西河湾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乡村研学游的发展。据张晓斌介绍,仅在今年,西河湾依托“孩子的小院”,举办“走进油茶之乡 体验油茶文化”主题研学活动30余期,参与人员近万人次。

“瞧,那就是我们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顺着张晓斌手指的方向,一处极为朴素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若是没有旅游标识牌上“西河湾农家饭庄”几个醒目的大字,这处院落极易让人忽略。

“别看院子朴素,纯天然的食材加上地道的农家风味可让游客赞不绝口呢。”张晓斌说,“我也是叔叔‘劝说’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既然在外压力大,还不如回来干一番事业……”2021年,在外“漂泊”的张晓斌心动了,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

回乡后,张晓斌便入股了张思恩的“西河恋歌”农家乐。“刚开始经营的时候,生意有好有坏,我还担心回不了本。”张晓斌接着说,“现在可不用担心了,特别是年初时候举办的民俗文化节,让我们农家乐和民宿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有近20万元的收入。今年‘五一’期间更是爆火,‘一饭难求’‘一房难遇’成了常态。”

西河湾的变迁与发展,仅仅是新县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的缩影。近年来,新县发挥丰富的红绿资源优势,将文旅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创新推广涉农经营主体与村庄共同发展“篱笆经济”、群众与研学基地发展“共享经济”的农企合作模式,不断盘活农村资源,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如今,在老区新县广袤大地上,乡村“沉睡资源”催生的“美丽经济”,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老区徐徐展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