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李亚云 袁野
大别山横贯鄂豫皖,绵延千里,层峦叠嶂,中有奇峰突兀,直刺苍穹,形似金刚,因此得名金刚台。记者昨日来到商城县金刚台猫耳峰,山峦间云雾缭绕,曲径通幽处山泉喧腾飞溅,似在向记者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由红军伤员和金刚台妇女排组成的游击队,在金刚台地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随行的金刚台镇宣传委员、副镇长潘红手指着山腰一山洞告诉记者。
潘红介绍,这些山洞实际上是红军战士当年秘密养伤治疗的“山林医院”。当年,红军战士经常居住在金刚台豹虎洞、凉子洞、水帘洞、朝阳洞、妇人洞、蝙蝠洞等70余个山洞,正是这些天然洞穴,缓解了前方医院伤员救治体量大的压力,掩护和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5年6月下旬,赤城中心县委、赤南县委合并成立为中共商南县委,直属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领导。商南县委组成约80多人的商南游击大队,以金刚台为依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商南县委还将地方党政干部中的女同志、原红军医院的部分女护士和红军家属约40多人编成妇女排,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护理伤病员、做饭、熬药,同时还肩负着编草鞋、缝补衣服、拔野菜、摘野果、挖葛根及站岗放哨等任务。
当时的“红军山林医院”没有固定的场所,为防止敌人搜捕,妇女排隔几天就得给伤病员换一个住的地方。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药品稀缺,她们就在山上采长筋草、七叶一枝花等草药为伤病员治疗,用盐水洗伤口,用被子里的棉花当棉球,破衣服当纱布。由于敌人派上山的暗探很多,为了防止意外,妇女排会尽可能地将伤员转移分散在距离很远的多个地方。白天伤病员分头隐蔽,到了夜晚,妇女排就到一个个隐蔽点为他们送饭、换药。伤病员身上换下的纱布,她们会小心地挖深坑埋好,以免被敌人发现。
循着当年妇女排战斗过的足迹,可达红军棚、红军洞、红军潭等地点。一路可见高崖深谷,溪水纵横。在一处红军洞内,立有红军战士石雕。“这是为纪念张敏同志而建。”随后,潘红深情讲述了“金刚台上妇女排”中张敏的故事。
1936年冬,金刚台下起了大雪,敌人又趁机搜山“围剿”,而五天前张敏刚生下一个女儿,母女俩和战友藏身在金刚台上的一个山洞里。由于经常缺粮断炊、营养不良,导致张敏身体较差、缺少奶水,孩子常常饿得哇哇直哭。
随着敌人的步步紧逼,孩子的哭声随时都会暴露十几个战友的藏身之处,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时此刻,张敏来不及多想,将空瘪的乳头塞进孩子的口中,然后紧紧地捂着、捂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短短的十几分钟,就像几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敌人走远了,战友安全了,张敏却发现孩子早已没了呼吸。张敏的心碎了……她含着热泪喃喃自语:“孩子,娘对不起你!娘实在是没有办法啊!”保护下来的战友们,先是呆呆地看着,接着是默默地流泪,过了很久很久,大家才一起用手扒了一个土坑,准备把孩子小小的遗体掩埋起来……可是,张敏怎么也舍不得放下怀里的孩子,就在那里紧紧地抱着、默默地看着……
在应对敌人“清剿”的残酷斗争中,妇女排先后有多位同志牺牲。她们在采摘中草药、站岗放哨、护理伤员、洗晒绷带的同时,机智勇敢地同敌人战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难以承受的困难,有力地配合了商南县委和游击队,坚守根据地,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这座英雄之山历经沧桑,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迎来了绿色发展的绚烂春天。2005年,金刚台“红军洞群”被列入全国12条重点红色旅游线路、30个红色精品旅游景区、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点之一。同年,金刚台申报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自2004年以来,商城县委、县政府及金刚台镇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不断加大对红军洞群保护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通了旅游公路18公里,整修红军洞群76个,标志地质遗迹20多处,铺设上山游步道3000米,登山便道10公里,完成地质公园广场10000余平方米,建成了红色革命史展厅,吊装了地质公园标志石,完善了公厕、红军烈士墓群、革命纪念墙、八月桂花纪念园等附属设施,现在形成了以金刚台红色革命展厅为中心,连线组合红军潭、红军棚、红军洞、蜜蜂洞和寨沟洞等红色旅游景点。
如今,金刚台红军洞群旅游区已成为商城旅游对外宣传的名片,已累计举办活动近百次。“金刚台上妇女排”在异常险恶的境地里开动智慧,群策群力医治伤员,实现红军战斗力再生的故事,吸引着大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前来学习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受教育人数达到100万人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