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尹斌
没花一分钱,全凭村民“众筹”,息县项店镇曹集村的村头荒地建起小游园。半年时间里,大家有智献智、有力出力、有物捐物。草皮是就地取材的,凉亭是村民捐来的,步道、躺椅、秋千架都是大家动手旧物改造的,你带来几袋水泥,他送来几根钢筋,就这样,曹集村愣是建了座品质功能不输城里的公共游园。
一起流过汗,一起享受美,村民一早一晚逛园时,共建共享的热闹劲儿人人看得见。“众筹”游园让先天优势不足、集体经济薄弱的曹集村在十里八乡迅速“出圈”。为了帮村里干成事,前不久,镇里争取来县级水利项目。与游园相邻的大塘在清淤施工,有荷塘、有栈道、有景观的“游园二期”正从图纸挪到现实。曹集村党支部书记曹国华话里亮堂:“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办法总比困难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治理如何聚力?息县聚焦党建引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支部过硬5个方面,全面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把党建落在事上,把治理落在细上,村村争当“摘星”族,共建共享活力足,好法子走出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李瑞是20多年前嫁到息县岗李店乡唐刘庄村的,自主创业多年,5年前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位70后女村支书风风火火,用一件件实事,稳稳地走进村民心坎里。这几年,原本组织薄弱的唐刘庄村,有了产业、换了村容、齐了人心。“俺村要创‘四星’支部,村干部和村民们铆足了劲大干一场。”李瑞通过微信和抖音,发动在家、在外的村民集思广益,锁定新目标,乡亲们干劲更足。
基层治理连接着千家万户,说起来千头万绪,人财物资源下沉难、县乡村一体统筹难、治理效能持续提升难,难题种种需巧解,只有联实际、接地气、贴民心才是正解。在息县基层治理工作中,像曹集村、唐刘庄村这样把“不好干”变为“想法干”、“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的乡村比比皆是。
“体制机制顺畅,各项工作就注入了源头活水,这是破题基层治理的关键。”息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建国介绍,今年以来,息县大力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县乡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建立“联席+督导+捆绑”三项机制,创新“选派+考核+观摩”三个载体,建立“村情+任务+问题”三本台账,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干部群众干有目标、干有动力、干有方法。
息县任大寨村老年村民多、家庭妇女多、产业资源少,村党支部书记吴建宇带着村民们立足实际,以稻草加工、杞柳编织、葫芦烙画等为主导,逆向思维为村民量身定制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在全县组织的“五星”支部创建季度观摩活动中,任大寨村的产业思路为大家津津乐道。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全在一个“实”字,产业之路实实在在地回应村民的心声,为民之情实实在在地触动在场基层干部的心弦。
办法灵不灵,路子对不对,效果好不好,唯实不破。为了把基层治理的好办法落到实处,息县针对17个村党组织书记空缺、无法胜任等问题,经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任用等程序,择优选拔17名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每季度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观摩比武,通过“一听二看三查四评五总结”的方式,对标先进,取长补短。年底将对全县36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综合考评,以优先给予职级晋升、提高工资报酬等方式作为正向激励,推动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效能持续释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