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涛 文/图
“守护朱鹮,信阳董寨为野外孵化的朱鹮幼鸟佩戴环志”“今年繁殖季,信阳董寨野外孵出81只朱鹮雏鸟”……自4月中旬以来,位于罗山县的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连登上央视新闻及热搜。记者近日来到董寨,探访其频繁“出圈”的奥秘。
董寨是在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68万公顷,目前已有鸟类334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朱鹮、东方白鹳、白鹤、金雕、大鸨、白冠长尾雉等。进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鸟类研学基地是最值得一去的。这里,是被誉为“东方宝石”——朱鹮的栖息地,是国家级观鸟胜地。
在董寨保护区下设六个管护站之一的白云管护站,董寨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站位于董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鸟类资源丰富,是保护区开展鸟类科研实习、自然教育、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前沿阵地。
据了解,为了满足开展自然教育和科研院所研学实习的需要,董寨保护区还建成了由主楼、副楼和服务用房组成的董寨研学中心,为公众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为中国未来的自然科学人才提供了优质的研学资源、环境和服务。
距研学中心不远,有一座露天式巨型鸟网,这里是白冠长尾雉野化训练基地。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俗名地鸡,其优雅的体形和艳丽独特的羽毛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成年雄鸟,尾羽长达1.5米至2米。20世纪80年代,董寨建立了白冠长尾雉研究基地,如今已经培育了四五百个人工种群。目前董寨区域范围内白冠长尾雉的野生种群数量多达1500个到2500个,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011年,罗山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称号。
同时,号称比熊猫还“国宝”的朱鹮,经历16年的繁育发展,已经让罗山成为目前中国朱鹮迁地保护地中,野外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这里的朱鹮正在飞向更远的地方,不仅周边县市,湖北也出现了带有罗山环志的朱鹮在安家繁殖,而世界朱鹮数量也从42年前的7只到现在近万只。
据了解,1999年,郑光美院士和张正旺、徐基良等知名鸟类学者相继来到董寨开展研究。保护区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动物所等院所合作建立研究基地,研究领域涉及鸟类野外生态习性、种群动态、繁殖生态等方面,种类扩大到鸡形目、雀形目、隼形目、鸮形目。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160多篇,200多名研究生在此完成毕业论文。
随着罗山县修通1号旅游公路“初心路”,董寨研学基地的对外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来此从事鸟类科学研究的科研院所从之前的2所-3所增至10所,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数量从5名-8名提升至20名左右,鸟种的发现也由233种增加至现在的334种。近两年,公众自然教育、研学旅行逐渐兴起,研学基地每年接待2000余人;国内外观鸟爱好者视董寨为观鸟胜地,来此观鸟的群体逐年增长,年均1万人次。
徒步的、骑行的、研学的、观鸟的,还有来品尝农家地锅饭的……记者了解到,由于董寨境内有山川峡谷、河流湖泊,大小景点众多,一年四季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来到董寨入口白云驿站,远眺山峦,云雾缭绕,白云升腾。“这是我们为游客打造的集观光、休憩、购物、旅游咨询、物流服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盘活当地公共文化及旅游资源。”白云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白云驿站主体是豫南民居特色,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风格,标示性的景观矮墙为青灰色,墙外对面是粉黛花田,繁花期长达4个月之久,驿站内部栽种青草绿竹,通过阁窗实现内外交映、藏露结合,点题点景。在驿站内,有一面“鸟类艺术墙”,展示的是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鸟类的剪影,图片都是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观鸟人士所拍摄的。在一旁的展柜处,摆放有各类乡村农产品,山珍、野菜、菌菇等农特产品搭上电商的快车,实现了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着农村消费潜力。
一组来自罗山县文旅局的数据显示:观鸟热的兴起,每年吸引观鸟观光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沿途民宿、农家乐、茶叶深加工等82家,沿途基本每户都有产业……近年来,罗山县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合理规划观鸟研学线路,让鸟文化旅游发展带动沿线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为当地老百姓蹚出了一条致富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