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帅洼村: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唐 车

“我们村有21户脱贫户,现在每户发展了5亩茶园,村里免费提供茶苗,农技人员指导栽苗,村‘两委’干部积极实地查看茶园管理情况,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理念,督促脱贫户到田间地头实干、苦干、勤干。对积极发展茶产业和茶园管理较好的脱贫户进行现金奖励。同时,脱贫群众通过土地流传分红、自主发展产业园,年收入得到稳步提升,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劲头越来越足。”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党支部书记胡善信说。

近年来,帅洼村结合实际,因户因人规划,同时采取“脱产+合作社”的产业带动模式,通过项目资金撬动和技术服务,建设和规划了种植业、养殖业等一批“当年能脱贫,长远能致富”的生态产业,确保了脱贫户有长期稳定收入。

帅洼村“两委”积极组织脱贫户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扶政策宣讲等,采取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户了解掌握技能、技术和帮扶政策,真正将“输血”变为“造血”,将“要我富”变成“我要富”。

胡善信对记者说,帅洼村脱贫模范潘兹宏在脱贫后,与潘兹介一起流转了250亩稻田,种植了生态稻米,并长期雇用了脱贫户余自田、刘化政、曾宪喜、张宏荣,脱贫户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还有身残志坚的脱贫模范曾宪鹏,脱贫后从银行小额贷款5万元,购买6头黄牛,每年靠卖牛的收入就有4万多元。这些人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辛勤的劳动,保证了他们脱贫后不再返贫。

村民的钱包“鼓”了,精神也要“富起来”。该村坚持典型引路,搭建村民评先评优的平台,以表彰先进个人、集体为榜样,让脱贫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实现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以每月举办一次饺子宴为契机,让村民们相互交流致富经验,全力营造人人争先进、人人想致富、人人能致富的良好氛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