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为家乡“出圈”贡献青春力量


□周 涛

矢志一生做茶回报家乡的肖珺景,因爱茶而返乡做“有稻山房”民宿的黎杰,把信阳茶与咖啡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柳强,为振兴古窑从衢州来到信阳的刘巧娟……前不久,在“大别山再出发·美好生活向未来”主题活动上,几位年轻的创业青年代表“留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分享了心路历程,让众多市民感动。

时下,我们经常在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上看到这样一些年轻人:有的运用多年潜心学来的装修创意技术,把家乡装扮成网红打卡地,带动当地旅游发展;有的本身已小有名气、自带“流量”,返回家乡帮农户们直播售卖农特产品;还有的利用拍摄手法,将自己本来就美丽的家乡拍得更加唯美,吸引游人。

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青年们,正在用青春扛起责任,成为助力家乡“出圈”“走红”的生力军。陕西眉县大学生陈阳,担任家乡的“猕猴桃大使”,用青春助力家乡振兴;“甜野男孩”丁真一夜爆红,放弃进入娱乐圈,“留守”理塘为家乡旅游事业代言……在全国,类似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具有“虹吸效应”的现象,也是目前流行的一个良好趋势。

曾几何时,一些年轻人认为自己每天重复平凡的工作,实现不了大的人生价值。殊不知,把知识与创意带回家乡,把家乡的美丽与热情传至远方,是对青春最好的致敬;多在朋友圈宣传家乡正能量,各平台上多推介家乡好特产,也是为家乡做贡献。笔者认为,反哺家乡的故事也是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青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讲好家乡的故事,助力家乡“出圈”“出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